□廖国平
一位诗人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确实如此。想起半个多世纪前,高中毕业后,我便含泪挥别亲人,从无锡来到黄海之滨屯垦戍边,成了茫茫盐碱滩上的“垦荒牛”,一干就是15年。那时,无锡亲人的乡音笑貌、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日夜闪现的乡愁。
如今,我从农场返回锡城已有44年,脑海里还会常常闪现出当年我们这些知青“广阔天地炼红心”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及干那些盘古开天辟地活计的万般艰辛:住茅屋、喝咸水、吃杂粮,在海风刮、烈日烤、骤雨中垦荒、播种、施肥、除虫、收割……脸黑了,肤裂了,手脚起泡了、长茧了,腰酸了,背疼了……最终筋韧了,骨硬了,心胸宽广了,目光高远了,心里舒坦了。无边无垠的黄海荒滩,在我们的手中成了历史,水甜了也更清了,荒地变成肥沃的绿野,天空更蓝了……农工们都住进自建的新楼,煮饭烹饪使用液化气,买来轿车自驾,连吃都多少搭点杂粮,也把它当作稀罕的保健品了。展望农场,一望无际的旱涝保收的禾田年年高产,千亩果园里硕果飘香,绿荫丛中百鸟在欢歌,曾千年沉睡的黄海盐碱荒滩,成了“苏北鱼米之乡”!
2021年,受当年大队老支书崔兆连邀请,我回到农场参加他老人家90岁的生日宴。崔老书记带我观摩了农场现在的发展:所有农业生产,从耕耘、播种、灌溉、除虫、排污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云”管理。只需一个人在电脑旁,便可进行机械化管理,如农田出现缺水、虫害、污染,大屏幕上就会显示各种醒目的颜色报警,可以及时将各种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看到此处,一股当年屯垦戍边黄海荒滩的自豪和荣耀感油然而生,无论受了多大的苦和累,流了多少血汗全值了。重返40多年前曾经奋斗过的黄海之滨——滨淮农场,我可亲可爱的第二故乡,它又成了我现在挥之不去、念念不忘、引以为豪的另一种乡愁。这更是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乡愁,它洋溢着我们这一代知青充沛的青春激情和顽强奋斗的力量,展示着我们茁壮成长的足迹和青春无悔的飒爽英姿。
这种乡愁,最终变成了用心熬制的点滴文字。1982年春,我凭着以知青生活为题材创作的电视文学剧本、小说、故事等文艺作品,成了无锡市作家协会的一员,圆了我14岁时就有的文学梦。在以后数十年坚持不懈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总会凸现出那段“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蹉跎岁月,尤其是那一个个鲜活、动人的生活细节,总会给文章添上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