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一年来,滨湖区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滨湖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在历经2018年区划调整后预计再次突破千亿、占全市比重近四年最高,较好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经济运行 在承压前行中回稳向好
主要指标稳中有进——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75亿元、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6.5%;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66亿元、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亿元、增长8%;进出口总额37.2亿美元、增长6.9%,其中出口27.1亿美元、增长13.4%;实际使用外资5.4亿美元。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60个,完成投资290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65个,完成投资75亿元。新引进注册资本超千万元企业1200家,新签约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个、近五年最多。
消费贸易稳定恢复——精心组织开展太湖山水文化旅游节、爱尚“滨”纷生活、悦享生活节、新能源汽车消费月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放购车补贴1000万元,拉动汽车消费4.8亿元,出台支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10条措施,鼓励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力促消费持续回暖。
发展动能 在创新驱动中加速积蓄
产业集群加快壮大——建立健全“543”产业体系,每个产业均设立首席服务专员和推进小组、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编制专项规划、完善扶持政策、明确专业园区。四大特色产业能级持续提高,“两机”产业产值增幅超50%,三大未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重点改革成效明显——组建设立区大数据局、科创中心、投促中心,实体化运作区城管委、城运中心、建管中心。
科创活力持续迸发——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83%,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17家、有效期内高企达到660家,新招引科技型企业1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5.5%、全市最高。
城乡面貌 在精雕细琢中日益焕新
空间布局日臻优化——“五湾五城”格局初步形成,红沙湾科学城、灵山湾生态城、九龙湾智造城完成概念规划国际方案评选,蠡湖湾未来城、运河湾现代城规划和城市设计基本稳定。
城乡发展日趋协调——运河湾、荣巷等片区城市更新有序实施,无锡太湖植物园一期开工建设,太湖郊野公园首批项目顺利完成,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52万平方米,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30部,稻香片区老旧街坊改善入选首批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
城市管理日渐精细——深入推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智慧城管”平台完成扩容,城市管理物业化深化提标,城市管理单元合格率100%、优良率98.5%。
环境质量 在压茬攻坚中有效改善
河湖治理系统实施——全面开展新一轮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五大工程”,实施“美丽河湖”项目58个,1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101条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河道优Ⅲ比例达到91%,连续15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和“两个确保”。
污防攻坚有力深化——系统开展工地扬尘管控、大气污染防治和微环境保洁,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重点行业企业源头治理和减排实现全覆盖,PM_2.5平均浓度全市最优。
生态保护不断加强——持续强化生态环境“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开展涉水、涉气、涉危废等专项检查。实施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水源地生态补偿、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等工作有序推进。
民生福祉 在补短提质中持续增进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718人,扶持自主创业3206人,落实公益性岗位、社保“两项补贴”和稳岗补贴1.1亿元。加强“一老一小”保障体系建设,每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51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100%。
社会事业有力提升——调优山水城、美湖等重点片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南师大滨湖实验学校九龙湾分校启动建设。完成“百宅百院”活化利用项目5个,建成开放公益特色小剧场7个,一批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百姓健身房建成投用。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新建行政调解服务中心6个、委员会4个,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535件。新增法律援助站点5个,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3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