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两会特别报道

垃圾分类“全覆盖”,今年怎么实现?

代表委员来支招

  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是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到2022年底,我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0%以上,今年还将继续推进。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实现建成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这个“全覆盖”该如何实现?在垃圾分类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不少阻点、堵点问题,在居民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反响,该怎么疏通?民有呼,“会”有应,垃圾分类这一民生热点,也成为两会的热议话题。

  【场外民有呼】 “之前出门扔垃圾只要步行10米左右,现在垃圾房距离自家的楼栋有500多米,对我这个80岁的老人来说不太方便了。”采访中,家住春雷嘉苑北区的老李坦言。他的邻居费师傅也说出了一些老年居民的困惑,“我支持垃圾分类,但这里面的知识蛮多蛮细的,我们老年人觉得学起来挺费劲的,有时候不会分,总是到垃圾房门口让垃圾引导员帮忙再分一遍,怪难为情的。”

  【场内“会”有应】 “垃圾分类设施选址难,是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虞少华委员说,部分居民对集中垃圾点认识有误区,认为垃圾分类设施会产生恶臭气味,影响生活环境,存在一定的“邻避效应”,都不愿意放在自家门口。他认为社区要发挥“民情恳谈会”“协商议事室”等形式,动员在职党员突击队、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骨干等参与到协调沟通中,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尤其是对选址的合理性、采光性、装饰性等问题充分讨论,将“邻避效应”变为“邻利设施”。

  同时,虞少华认为追溯不文明处置垃圾居民的手段不够智能化,建议加快数字赋能。一方面加快推进小区内智能监控系统全覆盖。除垃圾分类设施点安装监控系统外,在原垃圾桶撤离点、居民乱扔垃圾频率较高的点位安装智能监控系统,精准锁定乱扔垃圾目标人物。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人工智能AI识别技术,实现所有分类照片机器实时自动评分,落实APP管理积分奖励,居民每日正确分类便可产生积分,进一步提升居民分类积极性和准确性。

  沈萍委员提出,垃圾分类是一个需要“接力”的持久战,“做好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她还建议,开放更多垃圾分类的场地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场所,这样不仅让垃圾分类这颗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底,更让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系统地了解、应用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垃圾最后如何变废为宝,才能更好地让垃圾分类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带动作用,让孩子们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解说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更好在社会面上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