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方略、新举措,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作出了明确部署,为区域抓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提供了精准指引。”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表示,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滨湖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加快推动产业现代化向尖端迈进、功能现代化向复合转型、空间现代化向垂直拓展、生态现代化向绿色升级、城区现代化向精致进阶、人文现代化向未来延展,高质量打造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滨湖新篇章,奋力绘就可观可感的滨湖新图景。
作为无锡生命健康产业的主要承载地和滨湖区“五湾五城”中的重要区域,2022年前10个月,灵山湾生态城生命健康产值达102.2亿元,同比增长7.8%,全年产值预计超130亿元,凸显了产业发展的高质量。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产业强则经济强。生命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只是滨湖数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崛起的一个缩影。2022年,滨湖区聚焦产业链重点环节,抢抓转型机遇,全面提升“543”产业体系发展能级,形成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文化旅游等数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同时,产业结构也呈现喜人变化,一、二产业占比不断缩小,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在产业空间上,高起点推动红沙湾科学城、蠡湖湾未来城、运河湾现代城、九龙湾智造城和灵山湾生态城“五湾五城”功能区建设,推进全域科、产、城、人全面融合。
市委全会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作出了十项部署,其中第一项就是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抓牢现代产业这个发展根本。作为重要板块的滨湖,将全方位接轨上海大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布局“前哨”和“飞地”,紧盯尖端前沿,加快推动产业现代化,在产业定位、项目选择上走“高新尖端”路线,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实现跨区域合作效益最大化。同时,进一步深化“五湾五城”建设,加快推动空间现代化,(下转第6版)
滨湖:奋力绘就可观可感的现代化图景
(上接第1版)坚持在“有限”空间作“无限”文章,提升现有园区、载体的增长贡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滨湖境内集中了无锡最多的科研院所,一家院所就是一个创新源,大院大所丰富的创新资源构成了滨湖特有的“高校院所科研创新发展带”,而这也成为滨湖深化科技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强劲动能和有力支撑。市委全会提出,要强化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市。加快科技创新,对有着众多科创优势的滨湖来说,自然要挑更多的担子,体现更多的担当,以高质量教育涵养创新活水、以高水平科技激发创新动能、以高素质人才夯实基础力量。
在推动以高水平科技激发创新动能上,滨湖将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产业链,提升科研成果就地承接转化能力。同时,深入实施新一轮创新型企业培育攻坚计划,加速“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打造结构合理、梯队完备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区域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刚刚出台的“滨湖之光”4.0政策完善了从“塔尖”到“塔基”的人才政策体系,深化“吾+”人才安居品牌建设,将有助于吸引更多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滨湖。
外依太湖、内拥蠡湖,这是滨湖宝贵的禀赋资源,也是滨湖引以为豪的旅居品牌。
多年来,滨湖区坚定把生态环境作为立区之本,始终坚持用最严的尺子丈量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的同时,强化“绿刃”行动执法震慑,“水晶天”“滨湖蓝”成为滨湖面孔的新常态。因为严格的守护和高标准的治理,2020年滨湖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靓丽太湖湾”的影响力持续放大。2022年,滨湖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开展新一轮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工程和重点行业深度减排大气“绿岛”、“无废城市”建设,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河道优Ⅲ比例达97%,PM2.5平均浓度保持全市最优。
无锡之美有十分、滨湖独占七分。对照现代化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滨湖将坚定不移擦亮绿色底片,加快推动生态现代化,巩固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加快建设无锡太湖植物园、太湖108廊道、统一嘉园、太湖郊野公园等地标项目,做好“生态+科创”“生态+产业”文章,以优美的生态环境集聚优质资源,以高质量发展成效促进环境改善。
在推动城区现代化和人文现代化上,滨湖将抓好“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区,充分挖掘、系统整合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让群众享受到更丰富、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邵旭根、徐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