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菁菁、夏昊森
快递包装、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垃圾、废金属……垃圾围城、固废难消,成为城市发展的沉重包袱。1月30日,我市召开农历新年第一会,提出要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彰显“全国最干净城市”魅力。根据《“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无锡将在2025年建成固废产生少、回收利用多、填埋量趋零的国家“无废城市”。
“无废城市”究竟该怎么建?记者进行了探访。
探索“典型路径”
资源化利用率要达全国领先
无锡是太湖治理主战场,藻泥的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是“无废城市”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宜兴一太湖蓝藻处理公司内,蓝藻、秸秆经粉碎混合后,通过巨大的筒仓反应器,就能变成制作有机肥的原料。该项目年处理利用藻泥3万吨,同时协同处理其他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3万吨。
建筑垃圾如何“变废为宝”?江阴秦望山产业园里,只见杂乱的建筑垃圾经过层层筛分、打磨、搅碎后,有色金属实现了二次利用,还造出了再生砖。滨湖区的江苏锡城建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每天做的就是“吞”下垃圾、“吐”出建材。“项目年处理垃圾30万吨以上,每年可为我市节约土地30亩。”企业相关人员介绍。
“无锡在推动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试点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处处长罗小春介绍,“无废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资源化利用率要达到和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为此,我市创新性提出打造“无废电子新基地”“城市资源新工厂”“环保产业新高地”等8个典型路径。
集成电路是无锡地标产业,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相应也有不小的危险废物产生量。“集成电路废物价值高、纯度高,加强无废化改造对于这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罗小春说,为保障重点企业稳定生产经营,确保其危险废物去路畅通,我市将以“扩产-提质-减废”为路径,力争在2025年建立国际领先的废酸、废有机溶剂、含氟废物(BOE废液)、含铜废物等电子信息特征固体废物高端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建立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提质增效引导机制和风险评价机制,全面助推地标产业健康发展。
搭建“智慧平台”
固废信息管理形成“一张网”
如今,无锡的每袋(桶)危废都有了自己的电子二维码“身份证”,这正是无锡在全省率先探索的“无微不至、转危为安”危险废物小微收集体系,实现了以智能收集设备替代危废仓库,以信息化监管系统替代手工申报台账。目前,我市已有5家企业领取了小微收集许可证,累计覆盖超过1万家小量产废企业,其中4900家为原先游离于监管系统外的企业,已累计收运危险废物7300余吨,可为小量产废企业节约运输处置成本2000余万元。
打造“无废城市”,自然离不开专业的集中收集转运体系和信息化监管能力。根据实施方案,无锡要在危废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基础上,将智慧管理平台拓展覆盖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农业废弃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各类固体废物。
为此,我市将紧抓世界领先的物联网新技术,建立健全覆盖各类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利用、处置的信息化管理“一张网”。同时,增设对外展示模块,将“无废城市”目标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以数字化形式向外展示,实时展现完成进度,让监管部门看得到、让监管对象说得清、让固体废物管得住。
培育“无废细胞”
城市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变
道路两旁草木葱茏、厂房屋顶建有分布式光伏电站、墙体由环保材料制成、屋顶花园具备隔热功能、生产环境干净整洁,走进惠山区的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化工厂气息扑面而来。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该公司不仅有绿色的“外貌”,还有绿色的“内在”。企业有关人士介绍,工厂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49%,生产中无污染物排放,且生活垃圾委托专业公司处理,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和碳排放量处于行业前5%水平。
“无废工厂”“无废学校”“无废商场”“无废公园”“无废机关”“无废小区”……“无废文化”的传播在锡城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一个个“无废细胞”也成为“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
“‘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而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罗小春表示,我市将大力推动“无废细胞”创建,制定一套无锡特色的“无废细胞”评价指标和考评办法,引导全民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到2025年力争创建各类“无废细胞”不少于300个。同时,深化“碳普惠制”建设,将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中有效的低碳减废行为逐步开发为标准化的减排场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降碳减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