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更新,春风新意。本期周刊特邀各板块科技局局长及相关负责任人畅想兔年新景,他们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区域新动能新优势等目标,纷纷亮出各自的“兔”飞猛进新计划。
争创国字号、编制新图谱、布局新赛道、建设策源地……一个个新举措的落地见效,需要职能部门、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等多方合力。这其中也蕴含着共同追求:新的一年,要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面向创新前沿拼出新的精彩,进一步提升无锡在全国科技创新领域的显示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朱洁)
争创国字号创新平台
实施“科技创新+场景建设”行动
江阴市科技局局长 徐飞
勇当赶考者、激情再出发。新的一年,江阴市科技局以拼搏的姿态,以“科创+产业”的思路,聚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持续打响“科创江阴”品牌。
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支持多元主体建设科创载体,全力推进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字号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发挥远景、兴澄、双良等优势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创新联合体。深入推进“双招双引”体制机制改革,创设更多科创富集区资源导入江阴的“直通车”。
以科技助推企业转型。聚焦“345”现代产业体系技术创新需求,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深入实施“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和“江阴—清华创新引领行动计划”,深化“双百”计划,实施“科技创新+场景建设”行动,推进先进技术与创新产品在重大场景建设中推广应用。
以科技培优发展生态。实体化运作科技创新委办公室,加快出台科技创新3.0政策、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人才科创贷政策,优化创新生态。
全力编制科技招商“三张图谱”
科学确定载体建设“三张清单”
宜兴市科技局局长 唐其君
2023年,宜兴市科技局将坚持以打造环太湖科创圈创新之城为目标,深入推进“科创宜兴”建设“331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9项工程”。
聚焦科技招商。全力编制产业链招商、科技招商资本、载体平台分布 “三张图谱”,充分发挥科招平台功能,突出主攻方向、创新招引模式、建优生态网络,全面投入“双招双引”大会战,力争新增科技型企业2200家以上。
聚焦科创载体建设。科学确定激活使用、提升改造、新增建设“三张清单”,着眼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突出产业化方向,按照“七个有”标准,提速构建全链条科创载体支撑体系,力争新投用面积6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载体入驻率60%以上。
聚焦创新型企业培育。大力实施新一轮创新型企业“育强攀高”行动计划,健全优化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准独角兽企业、科技上市企业为关键的梯次培育体系,加快崛起科创企业“竹海”、创新发展“蓝海”,为宜兴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做大“飞地经济”
精准扶持服务重点企业
梁溪区科技局局长 姚咏华
2023年,梁溪区科技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紧盯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着力聚焦“蓄能”“蓄势”“蓄源”,奋发有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梁溪新实践提供硬核科技支撑。
聚焦科创平台“蓄能”。深入实施《梁溪区科创载体三年行动计划》《梁溪区科创飞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携手北京、深圳、西安等科创资源富集城市,做大“飞地经济”,建成1—2个区级科创飞地。
聚焦科创主体“蓄势”。坚持“一切从产业出发,一切为企业服务”原则,靶向发力,精准扶持服务好区域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企业等重点企业,用足用好区级产业政策,积极帮企业争取国家、省、市科技政策,为企业纾难解困,从而更好以商引商、以才招才。
聚焦项目招引“蓄源”。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持续加大科技招商力度,重点招引高新制造业、高新技术检测、研发中心等资源需求好、附加值高、为全区技术进步贡献力量的项目。
营造有声有势创新创业氛围
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交流
锡山区科技局局长 郭明州
2023年,锡山区将狠抓高能级创新载体建设、高水平创新技术攻关、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高效能创新生态构建,奋力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产业创新策源地、一流的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在对标比拼中确立更高追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及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增强标杆意识,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眼光和“按照蓝图干到底”的决心,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在赶超发展中增强发展动能。大力推动长三角集成电路工业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创新中心,对标对表加快产业培植、品牌创建和人才引育。通过参与及筹办“创业江苏”“太湖杯”等赛事,不断提高锡山科创产业发展显示度。
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全新一跃。促进“科技+产业+资本+人才”融合发展,谋划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聚焦优质资源助力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涌现更多“中科微至”式标杆企业。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努力在海外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在创新实干中展现担当作为。加强科创政策研发,厚植创新生态沃土,不断提高服务科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制定出台一揽子政策规划
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科创载体
惠山区科技局局长 陆慧
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惠山科技将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在完善创新生态上抓增量。围绕科技创新制定出台一揽子政策规划,深入落实《惠山区“拨投结合”创新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在壮大创新主体上补增量。全面发挥创新型企业“3+2”培育体系效能,大力培育“四科”标准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企业充分集聚创新要素,推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把握集成化发展大趋势,协同创新、融通发展,全面增强企业创新实力。
在建强创新平台上提增量。深化与天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推进天津大学无锡研究院、无锡航空发动机基础部件创新研究院高标建设,鼓励新型研发机构深度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在打造创新载体上优增量。持续开展“载体建设三年三百万”行动计划,推进长安创新未来城、洗砚湖生态科技城等高水平科创载体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形成各载体特色重点产业方向的差异化、集群式格局。
提升自主创新原动力
打造产业集群品牌
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科技局局长 万江
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奋力争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争当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先行示范区。
聚焦创新平台布局,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原动力。重点引育新型研发机构,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企业创新联合体,推动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北京大学无锡电子设计自动化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取得实质进展。
聚焦企业成长路径,全面提升创新主体整体效能。深入实施科创企业行动计划,加快高成长创新企业引育和领军人才精准招引,力争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家以上,新增市“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超过300家。
聚焦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提升高精尖产业集聚度。打造产业集群品牌,争创国家集成电路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布局硅基光电产业新赛道,出台光子产业专项支持政策,建设硅基光电创新研究院。
聚焦创新生态优化,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深入实施“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高新区科技金融试点区和示范区,建成高品质孵化载体超75万平方米。举办硅光大会、“2023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生态圈系列会议、中国物联网新物种大会等品牌活动。
健全校地院地对接机制
设立科研成果产业化基金
滨湖区科技局局长 杨振清
2023年,滨湖区将纵深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建设,系统谋划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路径,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切实把科创潜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着力打好科技创新“三大战役”。
创新企业提增攻坚战。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攻坚行动,系统构建企业发现、培育、认定、扶持、监测工作体系,招引一批研发投入强、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企业,打造上市企业储备库,推动更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在滨湖蜂聚式蓬勃发展。
科创载体提质攻坚战。贯彻落实“五湾五城”发展规划,深入实施科创载体建设三年行动,把最优质的资源集聚到最能发挥效益的区域,推动经济密度和产业强度持续攀升,在“有限”空间中实现“无限”发展。
科技成果提速攻坚战。健全校地院地对接机制,完善企业出题、院所出智、协同破题的“悬赏制”“揭榜制”创新制度,共建共享高能级创新平台,设立科研成果产业化基金,推动与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科研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加快布局更具策源力平台
加快培育更具迸发力企业集群
经开区经发局局长 沈春晓
2023年,经开区经发局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区主导战略,持续为全域功能区建设和“333+5”产业发展汇聚磅礴科技力量。
加快打造更具承载力的科技创新载体。大力实施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确保全年规划新建、建成投用160余万平方米都市工业新空间,以拓宽都市工业的新空间来赢得科技创新的新发展。
加快布局更具策源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好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雪浪算力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加快上海大学无锡产业研究院“智慧绿岛”项目投产达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创新基地落地建设,切实打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加快培育更具迸发力的创新企业集群。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优工程,力争年内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50家、300家,新增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50家以上,形成梯次分布的创新企业集群。
加快构建更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环境。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细化完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专项政策与实施细则,健全服务保障机制,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