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无锡文艺创作:与时代脉动同频共振

  □黄敏燕

  或许,你早已听闻“蛟龙号”、“奋斗者”号接连创造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的重大新闻,却对其背后的故事所知寥寥。

  或许,你早已听闻我国在深潜领域的不断突破,却未曾了解那一串串数据所昭示的战略性意义。

  时代在不断创造出“巨响”,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能探知那些重大事件背后的一个个动人故事?那些时代巨响背后的细节,又将以怎样的形式与面貌被我们用心记录?日前上榜“2022年12月中国好书榜单”、由无锡作家高仲泰创作的《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

  这部有关我国载人潜水器研发题材的作品,同时也是记录我国深海战略性高技术发展之路的科技主题出版物,它以生动精妙的文字和感人肺腑的故事记录了我国自主攻坚,构建起全海深潜水器谱系的伟大历程。该书一经发布便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江苏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跟踪项目等光环接踵而至。

  从这本纪实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在无锡市文联的引导下,无锡文艺家们在重大现实题材创作上的突出特点:以愈趋纵深与精细的动人作品,为时代立传,为城市塑魂,为艺术明德。

  为时代立传,把握社会发展脉动

  《深潜》所获得的热烈反响,与其对重大现实题材的及时关注密不可分。

  前所未有的时代巨变,翻天覆地的今日中国,需要当代作家认真书写,这是新时代作家的使命。无锡市文联意识到,要“说好中国故事”,引导文学创作趋向于关注、反映重大现实题材必不可缺。

  据悉,围绕《深潜》的首发式,市文联还将进一步展开专题活动,召集省市专家进行研讨,从而进一步引导本土作家自觉关注重大现实题材。

  2022年,围绕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无锡作家开始集体发力。有人关注科技创新,有人总结本土经验,有人聚焦城乡巨变,有人关注新时代、新生活……在无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书写现实成为无锡作家的一种自觉选择。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无锡文学,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人文关怀和历史使命感,汇聚为一股股强大的文艺力量,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提出,新时代作家需要与现实进行“肉搏”,需要与现实进行全身心的拥抱,才能够写出与时代同步,具有时代精神、时代经验、时代气息的现实主义审美品格新经典。

  在这一点上,市文联始终坚持深度参与全市文艺精品创作联动,定期研讨精品创作重点选题、重大题材,研究解决工程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努力推出一批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无锡特质的文艺精品。在这样的坚守之下,一批成果也在涌现。

  近日,江苏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公布。无锡10部作品入选,获奖作品总数蝉联全省第一,其中声乐作品《那一抹红》便是由无锡市文联牵头创作、出品。

  从文学到声乐,国家级、省级大奖名单中“无锡原创”频频出现。在当下,市文联和相关协会,正积极倡导并组织无锡文艺家深入生活实际,讴歌新时代、礼赞家乡美,用激情、生命和灵魂去书写伟大现实,用现实主义铸就无锡文艺的时代高峰。

  我们也看到,王学芯的主题诗集《蓝光》,聚焦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时代、新经济话题;周晓慷的长篇小说《云上》,以新时代的云生活为主题展开创作;丁康权准备深入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围绕“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创作报告文学;阮夕清计划以改造后的城市历史街区为内容创作长篇小说;迟慧正在创作共和国功勋人物的绘本故事……越来越多解码时代脉动的文艺作品即将出炉。

  为城市塑魂,深入细触文化肌理

  “江南文脉”“文化自信自强”在当下是无锡这座城市的发展重点。关心无锡发展的朋友可能对此并不陌生,2022年,一轮又一轮围绕无锡“山水之间如何做好艺术文章”的热烈讨论与评论,将这座江南文化名城的文化肌理探索得更为深入,悠长的吴韵文化、纯正的江南风情正以另一种方式促进无锡城市发展。

  近年来,无锡市文联主动融入全市文化高质量发展大局,为城市塑魂贡献特殊力量。2021年12月,文联积极响应市委提出的要把城市当作艺术馆来打造的要求,组织专家学者就相关话题进行研讨,与会专家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其中,原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陆永基提出,无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们要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会后,他将所思所想整理成文《无锡的自豪指向——无锡的地域性格、人文个性与卓绝辉煌的历史文化成果》。文章通过无锡文艺界公众号发出后引发热烈反响。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锡在城市文化自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尤其是从历史文化专业的角度对‘吴文化’‘太湖文化’‘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等做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出色的成绩。但是,怎么样对无锡的历史文化现象作一个文学性的系统梳理和阐述,则是无锡作家该做的事情。因为,文学与历史文化专业性的研究有着不一样的功能,它更为平易,更为通俗易懂,也许更能获得广泛性的接受。”无锡文艺界公众号新开设的《无锡作家》专栏,开篇便为无锡的文艺创作者们挑明了其特殊价值。

  而这样的特殊价值正与近年来市文联对于青年艺术家们的引导相契合。不仅仅是对无锡的历史文化现象作文学性的系统梳理和阐述,文联还鼓励艺术创作者们以更细腻多元的视角去剖析无锡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推出更多别具一格视角下的“锡城文艺”。

  就在日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陈佳冀的评论文章《构建动物叙事的崭新话语体系》获得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文艺短评奖。作品闪烁着与《深潜》截然不同的文学色彩,而贯穿其中的则是同一份对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自觉贯彻落实。其中对于生态文学的关注,是对无锡“人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山水(生态)特质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领先”品牌城市的进一步认识与关注,也是塑造江南文化高地的现实需要。

  为艺术明德,引领正向精神力量

  用生动的笔触、美妙的音符、鲜活的画面去描绘、去歌唱、去记录“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图景,艺术家们在时间的烙印中为锡城绘像。无锡市文联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供精准、高效的引导和服务。

  近年来,无锡市文联持续开展“深入生活实际,书写美丽无锡”主题采风活动,引导文艺家们深入基层一线、生产一线、发展一线,进行艺术采风和文艺创作,为他们从不同角度反映无锡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提供了一个个近距离体验与观察的活动平台。

  为城市画像,也在另一维度上参与、重塑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2022年8月,中国第18届国际摄影艺术展在无锡雪浪小镇举办,300多件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佳作交相辉映。借由这座促进中外艺术交融与借鉴的桥梁,无锡充分展示了经济与文化双翼齐飞、两轮驱动下的城市之美、人文之美、风物之美。

  2022年10月,无锡市文联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精心谋划并深入开展的“新时代颂”美术摄影采风创作活动,则是用光影盛宴,讲述多彩无锡故事。围绕“科技创新之城、生态治理之城、干净美丽之城、平安之城”四个方面,无锡市文联遴选了18条路线、116个创作选题,制定采风创作方案,组织全市美术、摄影艺术家,特别是中青年文艺名家围绕创作选题、带着创作任务,采取集体采风与个人创作采风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江阴、宜兴和科创园区、乡村、社区、企业,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和实践创新的最前沿进行集中采风创作,用画笔描绘生活,将镜头朝向人民,参与之众、范围之广、作品之多、规模之大为历年来采风创作活动之最。

  这次联展的艺术作品全面展示了新时代新无锡的新成就,为无锡市重大题材文艺创作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更好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打造“世界看中国的标志性窗口”汇聚了精神力量。

  精品创作与无锡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是无锡市文联两手抓的重点。如何更好服务中青年文艺家?文联也在不断用行动为广大青年文艺家“架桥铺路”。2021年,文联推出了“无锡中青年文艺名家”推介专栏,通过浓墨重彩的宣传打造,让优秀青年文艺家们走到台前,让更多人熟悉与了解他们的艺术成绩和艺术理想,该项目延续至今已经推介了63位优秀艺术家。着眼于无锡文艺人才队伍的长期建设和基层文艺家的热切需求,市文联2021年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合作,在北京开办第一期无锡市高层次人才培训班,我市47位文艺骨干参加培训,满载而归,今年双方还将继续高研班的合作。为进一步促进无锡市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无锡市文联今年将立足全市文艺工作的人才现状、艺术规律和发展实际,首先在美术、书法、摄影和民间文艺等四个类别中开展无锡市文艺名家工作室评审工作,为无锡中青年文艺名家提供更多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2023新年伊始,无锡市文联提出《无锡市文联关于贯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八项工程)》,包括重大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公共艺术滋养城市工程、数字艺术推进工程、艺术融合工程、名家大师培育工程等,这将进一步增强无锡文化的标识度和显示度,彰显无锡的国际都市气派。而作为无锡文化建设的一大突出亮点,首届中国公共艺术大展将于2023年在无锡举办,这是无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讲话精神,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提升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的又一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