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洁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摇篮”。科技部火炬中心近期公布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21年度评价结果,无锡22家参评,优秀12家,优秀率排名全省第二。
数字背后,是无锡创业孵化器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转型升级的成果体现。无锡正通过在完善孵化链条、创新服务体系、培育品牌载体上多方发力,不断推动孵化载体纵深发展,为推动企业迸发更多“原创力”、产业“建圈强链”提供有力支撑。
精细转型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孵化器是创新创业资源融通汇聚的重要枢纽,是前沿科技产业化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无锡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构建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成果全链条孵化体系。
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认定市级以上孵化载体247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分别有28家、24家、2家。不少孵化载体在各种专业评定斩获多个奖项: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获评“亚洲最佳孵化器奖”,是中国第五家、江苏首家获此奖项的单位;江南大学科技园获评“2021年度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科技创业孵化贡献奖”,2020、2021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百家特色载体”称号;无锡中科芯双创中心成为国内首家国家级集成电路专业化众创空间;无锡惠山新城生命科技园获评江苏省“专业孵化器十强”。
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认为,无锡孵化器在专业化转型上做出的努力值得关注,“行业分化越来越细。如果孵化器专业度高,跟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的契合程度高,那么获得的发展机会也就更多,而单纯只靠场地出租或者规模不大的孵化器会被淘汰。”此次获评优秀的国家级孵化器所在的领域包括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与无锡的“465”现代产业体系深度结合。
专业细分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在很多孵化载体内,“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个龙头企业往往带动一条产业链,并形成和产业园区的对接。这种资源的集聚,不仅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还为城市空间产业布局科学化、组团式、内涵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强力赋能 链接“入群”谋划“未来”
去年12月,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微纳园)企业无锡盛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获评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就在不久前,盛景微科研大楼正式启用。从2016年在微纳园众创空间租下一个小小工位,到快速成长为国内爆破专用电子控制模块的龙头企业——这一路成长,折射着企业与孵化载体的双向赋能。
当前,创业服务竞争进入下半场,即打造创业新生态的阶段。在走访的过程中,听到了不少孵化器在知识产权规划、产学研对接、市场拓展、投融资等方面,帮助企业无缝对接各类渠道和资源,解企业燃眉之急的故事。得益于孵化器的精准服务,一批科技型企业成功孵化并茁壮成长。
“企业从选址落户到孵化加速的每一过程,都有专人服务、专人解决。”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渊斌表示。不只内部服务,优秀孵化载体还充分链接外部的政府部门、科研、金融等资源“入群”,为企业配备了以企业家、天使投资人、金融专家、管理咨询等专家组成的多元化的创业导师辅导体系,在各个阶段为创业孵化企业提供指导与培训。有的企业“毕业”后,通过引导,又分化出新的创业方向和团队,成为“孵化器中的孵化器”。
在这位运营负责人看来,当前孵化载体服务面临着更高层面的竞争:除了提供基本的服务外,更重要的是加速和培育服务。“怎么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为企业全生命周期赋能,这也是国内孵化载体服务竞争的核心。”杨渊斌称,“有的企业把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都交给我们,正是基于双方长久协同合作的信任。”
品牌打造 定位“超级长期合伙人”
有限的物理空间,要怎样用好才能激发出无限动能?优化载体,再创优势!去年,我市制定出台《无锡市科技创业载体管理办法(试行)》,全力提速提质科创载体布局建设。而根据《无锡市新型科创载体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我市将着力建设一批以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态类型多样化、管理运营专业化、产业领域特色化、资源配置国际化为鲜明导向的新型科创载体,到2025年,新认定市级以上孵化载体200个。
新型科创载体未来啥样?从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到园区的闭环性孵化链条,加上面向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构建起全方位承接科技创新要素的宽广平台。“传统孵化载体卖区位优势、成本优势、政策优势,新运营思路则是把孵化载体作为产品来打造,给企业提供高层次的帮助,让企业获得稳稳的安全感。”有孵化载体运营者认为。
从无锡部分孵化载体的变化中也可触摸到未来之势:“房东”变“股东”。科技企业发展周期波动较大,需要政府、园区的长期参与,一些孵化载体和投资机构已在尝试互相跨界。微纳园已与国联集团、产业集团、高新创投、方正和生、一村资本共同搭建了若干个创投基金,对标张江集团,以“企业超级长期合伙人”的定位,打造太湖湾科创带品牌化的产业运营商。
“一园一产业”,也将进一步提升部分载体主导产业不够突出的现状。“当前,无锡的孵化载体数量较多,在提升载体产业和品牌辨识度上加快步伐的同时,还应提早把虚拟和现实融合园区纳入未来园区的规划中。”有载体运营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