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时代,教育只有回归“人”的本质,才能更好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新课标下,教学如何提升,校长需要怎样的领导力,如何引导教师成为课程的领导者?2月25日,无锡市首次举办“校长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课程领导力: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程融合与创生”,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以及各区(市)教育局负责人,校长代表,市教科院、教师发展学院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课程融合创生下高质量育人的新路径。
面向未来,课程改革如何进行
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序幕,描绘了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蓝图。如何理解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师如何改变和实践?作为中国二十年课程改革深度参与者的张华在当天论坛上围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程融合和创生”,以《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改革》为题作主题报告,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新时代呼唤新课程理念。张华表示,未来教育观是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因此,要让学生从做题人转变为做事人和创造者。
面对以未来教育观为基本追求的课程改革,如何实践?张华提出课程应人性化、“共同体化”、创造化和信息化。“以素养为本位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实践性教学、归纳性教学和表现性教学,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知识的学习成为再发明的过程。”
张华还强调,未来不再是让复印机“隆隆”地印题目,而是把教科书的观念、知识和方法转化成与真实情境相联系的课堂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学科、理解生活。“老师不再是一个滔滔不绝地讲的人,而是一个流动的教练,去指导各个任务小组的学生。”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校长
校长是学校改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承载着学校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对学校、校长和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校长?”活动中,市教育局局长宋新春描绘了新时代学校校长应具备的品格和形象。
宋新春认为,站得高、立得实,是今天的校长应具备的能力,此外还应做一个有造诣的人,有担当的人,有创新的人,有魅力的人,赏罚分明的人。
他解释,校长具备的造诣,一方面是指在专业方面有专长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在办学治教上具有领导力。“希望校长们扎根课堂教学一线去研究,提升影响力,更好地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还希望校长们持之以恒地去研究、学习和积累,锻炼自己带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把围绕大局追求的目标化为大家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行动。”
在他看来,当全市上下弘扬“四敢”精神,校长们也要敢闯敢突破,求创新求突破,要学会从每一件小事上做出大意义,每一件平凡事上做出新意义。无锡能够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保持领先,从根本意义上是无锡人有“四千四万”精神,有敢知敢为的精神。宋新春建议校长们多去改革前沿的城市看看,保持不安逸、不倦怠的心境,以担当之志,提担当之能,行担当之事。
校长还要敢于、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我们只有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群众的新需求,才能够创新,走得更高。”宋新春从学位供给、教育公平等方面的问题举例,希望校长具备从工作中发现不足,发现群众新需求的眼光,从而不断创新,走得更高,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管好一所学校,带好一批老师,培养好一大批学生,这很考验校长的领导力。宋新春解释,校长围绕办好高品质学校逐梦而行,在制定好学校的战略发展定位后,要思考怎么让大家主动跟着干,怎么把目标制定到大家的心坎里,怎么让想法或者追求变成一张张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变成一根根接力棒传递下去。此外,校长还要做一个赏罚分明的人,多研究如何带好团队,让每个同志发挥积极性和强项,为共同的目标不懈努力奋斗。
培养核心素养,看无锡实践
一直以来,无锡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有着前瞻的探索、扎实的实践和丰富的成果。现场,4位校长分别从课堂、课程、评价改革以及儿童四个方面作主题演讲,展现学校的探索和实践。
“不管如何定义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引领老师高品质落实国家课程都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绕不开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市东林中学校长叶映峰表示,在新课标背景下,课程改革的攻坚在课堂,校长如何带领老师转变观念,主动变革,转化课程内容,落实新课标理念,其落脚点都在课堂教学。当天,叶映峰聚焦课堂实践,以《学问课堂:高品质落实国家课程的东林实践》为题作了分享。
“学问课堂”建设是一所老校自我革命、自我超越的新征途,是东林中学学科育人的策略。目前,“学问课堂”建设进入4.0版。“身为校长要凝聚课程实施的根本动力,提供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保障课堂改革的持续推进。”叶映峰表示,新课标、新课程、新课堂的到来,标志着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进入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既是黄金期,也是挑战期。“我热切期望在线上、线下专家、同仁的指导下,能够应对挑战,努力让国家课程在东林中学的课堂高品质实施。”
“对于运河文化课程,我们一直在完善、在改变、在进行新的创造。未来,我们一直在路上。”无锡市东林小学、东林古运河小学校长武凤霞在以《传承创生:让课程面向未来》为题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总结道。
面向未来的课程是什么样的?在武凤霞看来,应该是和国家思路一致的,是传承优秀文化的,是能打开学生学习空间的,是内容多样又互相贯通的,是学生亲自参加设计创造的。她以东林古运河小学运河文化课程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系统的发展为主线,讲述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构中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
“经过东林古运河小学四年多的课程建设,我深深体会到‘校长’是课程架构的责任担当,这里的‘校长’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教师则是课程建设‘正确道路’的开辟者。”此外,武凤霞强调,学生是课程实施最伟大的存在,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开发中,课程才算真正为了“未来”。“面向未来的课程应该是看护学生真善美的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禀赋和使命的课程。”
“五爱小学探索与实践的‘差异螺旋式校本评价’既关注儿童学业成就,更关怀儿童精神成长,尊重差异、导向发展努力让评价充满对儿童深深的爱,唤醒儿童的同时也照亮教育评价的变革之路,让评价成为看得见的力量。”无锡市五爱小学校长周燕微当天以《赋能与增值:让评价成为看得见的力量》为题,分享了学校探索通过评价改革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
五爱小学“低年段无级差”“中年段进阶式”“高年段表现性”的学业评价实践,配合研发的“成长树”“进阶乐园”和“I秀舞台”系列评价工具,撬动了学校教育面貌和儿童生活,使教师专业“看见力”不断提升,家长育儿观不断优化,绿色和谐的评价生态不断形成。学校这项实践还助力课堂教学转型,力求成为推动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巨大力量。“教育千呼万唤,需要唤醒的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自觉。基于发展的激励与评价,需要教育人的平常心,需要循道而为。”她说。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坚持研究乐学教育近40年,提出了“为了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思想,朝着“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把学校办成儿童成长的乐园”这一理想不断前行。“仔细想来,这也是教育人积极回应教育部关注的、当下教育领域亟须破解的重要课题。”校长张明霞说。当天她作了题为《课程创生路径:为了培养完整儿童,乐学教育课程育人的思与行》的演讲。
近40年以来,锡师附小乐学教育研究经历了从乐学课程到乐学课堂再到乐学环境的进阶三部曲:乐学课程,称为“沃”的课程;乐学课堂,称为“暖”的课堂;乐学环境,称为“润”的环境,完整建构了乐学教育课程育人体系。张明霞介绍,着眼“完整儿童”的培养,锡师附小的乐学教育沿两条主线展开,一条基于对客体的认识,知识的完整理解和发现;一条基于对主体的发现,师生关系的重建和改善。学校主要从儿童文化课程、暖认知课堂、浸润式学习环境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构建出一个乐学教育的课程育人体系,从而实现轻负高效、学为中心、全面发展、守望童年的目标。
张华认为4所学校的演讲形成了一个整体,体现出了本次课程改革中的标志性特点,即目标、内容和方法一体化,课程、教学和评价的一体化。他认为,无锡在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颁布前已经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和深度学习展开了探索,取得了很多好成绩。希望各校借助课程改革这一新需求,做出越来越好的成绩。
本次活动还举行了圆桌论坛。在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唯巍主持下,张华、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魏星、无锡市连元教育集团总校长施丽、无锡市滨河实验小学副校长刘志强、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教师周琳就“未来教育观下如何让教师成为课程的领导者”这一主题展开对话。
据了解,校长论坛后续将常态化举行,各区轮值举行,这将让校长们对自己的工作都有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共同为无锡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我市将不断努力,直面“新课标”的要求与变化,聚焦素养时代下的课程变革力,培育出更多大胸怀、大抱负、大气魄、大视野的“教育家型校长”,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强大动能。(陈春贤、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