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学雷锋座谈会部署要求,更好学习、弘扬、传承、践行雷锋精神,本报今起开设“雷锋精神代代传”专栏,通过文字和镜头,带领大家走近身边的“雷锋”,感受榜样的力量。
“向雷锋同志学习!”60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发出的号召响彻全国;60年来,无数志愿者和持续不断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把雷锋精神印刻在无锡大地上。十字路口红绿灯下,冒着凛冽寒风指引交通、维持秩序;车站广场和公园景区里,向游客提供咨询、宣传文明旅游;“锡马”及物博会等赛事大会上,随团保障、接送引领……在无锡的各个角落,一张张“雷锋面孔”挥洒着一抹抹暖心“志愿红”。红马甲是他们相似的标识,志愿者是他们共同的名字,他们默默进行着善的汇聚和爱的传递,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筑起无锡“大爱之城”的地标。
一城好人
播撒雷锋精神的种子
3月2日上午,惠山国家森林公园二茅坪观景平台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视障游客,他们中很多人还是第一次登上惠山。载着他们盘山而上的是15辆无锡市志愿者爱心车队出租车,车队队长、全国最美志愿者李展告诉记者:“这次活动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圆他们一个登山梦。”简单的初衷凝聚起多支志愿者团队不简单的努力:爱心车队负责全程接送,第九人民医院送上义诊服务,蠡园恒大产业管理服务中心党总支和爱飞翔公益红色经典文旅团为每位视障人士提供专属志愿者陪同。多支志愿者队伍的合力,让视障人士的心愿变为现实,触摸到“大爱之城”的温度。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下转第2版)
筑起“大爱之城”的精神地标
(上接第1版)全市志愿者用实际行动播撒雷锋精神的种子,“红马甲”群体不断壮大。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183万人,其中活跃志愿者102万人,注册志愿服务队伍7493个,志愿服务项目总数12.96万个。一个个“新时代雷锋”的名字闪闪发光:“洋雷锋”唐磊、“光明使者”严三媛、“幸福义工”徐智能、“助学爷爷”俞斌等9名志愿者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志愿者、最美志愿者称号,近50名志愿者获评省级荣誉。志愿者及他们投身的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国家级荣誉23个、省级荣誉近150个。一城好人共绘“志愿红”,成为文明城市的温暖底色。
擦亮品牌
把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
“学习雷锋好榜样”,不能是一阵风,而应是不退的热潮。近年来,依托无锡不断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一个又一个响亮的志愿服务品牌接连涌现。崇德乐善“一月一主题”公益活动、市民巡访团“城市啄木鸟”志愿服务、环太湖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大行动等项目都已持续10年甚至20年以上,不仅获得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奖项认可,更吸纳一大批市民投身文明城市创建,提升了无锡的文明指数。
“文明家门口”志愿服务每年轮流走进数十个社区,把便民志愿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每月的首个周六,南禅寺学雷锋志愿服务广场活动风雨无阻,市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也在各地举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已进入第21个年头,以源源不绝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激励市民把学雷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青少年学雷锋活动品牌同样出彩,昨天,全市少先队学雷锋志愿专委会在通德桥实验小学雷锋广场举行成立仪式,未来将组织少儿志愿者在校内外开展志愿服务,弘扬通德桥小学传承了近30年的“雷锋中队”精神。
我市还广泛发动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等,组建专业化、品牌化的特色志愿团队,着眼群众共性需求,推出“艺联百姓”等普惠性志愿服务项目,聚焦特殊人群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定制“剪纸文化助残”等特惠性志愿服务项目,贯穿全年把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长效永续
激发志愿服务内生动力
“大爱之城”为何经久不衰?答案是:有机制、有阵地、有保障。
我市制订了《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工作规则》,明确市民政局、团市委等33个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有效保证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开展。全市两市(县)六区均组建志愿服务总队,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既挂帅、又出征”,带头开展志愿服务,形成市(县)区总队+镇街道支队+村社区小队(分队)的立体化志愿服务体系。
2000年,我市成立了全国地级市中首家志愿服务社团法人——无锡市志愿者总会。自此,志愿服务阵地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全市已高标准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1268个,并在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服务机构、商业街区、临街岗亭、营业网点等场所建成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2000多个。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的成立,为志愿服务筑起坚强后盾,通过对重点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和志愿者骨干进行培训,推动志愿服务持续更新、凸显成效。
善有善报,才能涌现更多“雷锋”,才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我市将志愿服务要求体现到《无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不断完善评选表彰、宣传激励、信用激励、关爱帮扶、礼遇优待、项目资助等途径,积极开展志愿者关爱慰问活动,构建志愿者礼遇优待和社会资源回馈的新模式,扩充“志愿者大军”队伍,为志愿服务带来永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朱冬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