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2023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坐住坐稳基础研究“冷板凳”

——代表委员热议科技自立自强

  “相比1到99的研究,我们更需要0到1的前瞻性研究,希望有更多力量加入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坐住坐稳基础研究‘冷板凳’。”7日,安徽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代表的一席话让不少代表频频点头。

  在科研一线深耕30年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所长张成伟代表也深有同感。“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但基础研究往往不能立竿见影,需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这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如何让科研人员坐住坐稳基础研究“冷板凳”?代表委员认为,要从人才评价导向、多元资金投入、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厚植基础研究的“土壤”。基础研究耗时长、风险高,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应有序引导更多力量积极投入基础研究,助力企业实现技术自主创新,提前布局未来。”俞书宏说。

  “经常有企业问我手里有什么技术能够立刻进行产业化,希望能立竿见影地产生效益,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啊!”俞书宏表示,要更加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早期介入基础研究,而不是“等”“要”技术。

  “目前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的项目合作大部分还是以应用研究为主,要进一步深化高校、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基础研究合作。”俞书宏说,“有情怀的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将产生1+1大于2效果。”

  让创新第一动力澎湃发力,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委员认为,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充分发挥优势,为专业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汇聚提供硬支撑。

  “支持科技创新,要‘计之深远’。”合肥市市长罗云峰代表说,地方政府要营造宽容失败、支持长周期创新的环境,在资金支持、资源配给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只要用心浇灌、精心培育、耐心等待,创新之花终将在春天绚烂绽放。”

  (据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