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2023年全国两会上,科技创新依然是各界关注的热点,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到了要重视基础研究。首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说:“在科学研究中,基础科学的研究是‘根’的问题,当你没有研究出来的时候,你甚至不知道会研究出什么来,这看似有些虚无缥缈,可一旦有了成果,就有可能是极具突破性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前不久召开的无锡市科技创新大会也提出,要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有效贯通,有序组织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颠覆性创新都是从基础研究开始,形成一项相对成熟的技术后才能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但基础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方向正确与否不确定,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手段、什么人、什么机制去实现等都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要求科研人员一直保持“在线”状态,有时候需要花费毕生的精力。因此,有专家呼吁基础研究领域要允许“养一些闲人”,对科技人员的工作多一些包容,让他们能自由探索。
搞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必须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政府在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科研成果评价等方面也要有所倾斜。比如,深圳近年来把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特区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不低于30%的市级科研经费必须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去年深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22亿元,比上年增加49.13亿元,大幅增长67.4%,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达到7.25%。
当前,无锡正致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算好大账、长远账,要多一些前瞻性思维,把世界科技前沿同产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着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产业技术攻关,探索建立基础研究长周期和择优滚动支持模式,积极发挥政府导向作用,撬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资本多方力量投入,鼓励企业设立基础研究基金和奖项,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让无锡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石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