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欣润
当前,无锡正加速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并使之成为无锡现代产业体系中成长性最好、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让更多的原研药、创新药在无锡诞生,离不开基础研究。无锡下一步如何发力?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什么样的机遇?本期科创周刊专访欧洲科学院院士、无锡华泰创新药技术研究院院长、无锡太湖人才计划顶尖人才团队领衔者时玉舫,就这些问题开展探讨。
发力原研药,无锡的机遇在哪里、发展方向在哪里?
时玉舫:建成“健康中国”是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中国的医药发展,特别是原研药的发展更牵动人心。中国原研药能否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这取决于是否选对了赛道。近年来,我国在干细胞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世界领先的成果,这离不开国家高瞻远瞩加快推动细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决心与保障举措。无锡要乘势而为,打造原研药的创新高地,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可以在干细胞领域重点发力。
发展至今,人们基于对干细胞所具有的特殊生物学性能的研究成果,相信有望以此根治人类的多种顽疾,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不少人对干细胞发挥治疗作用的认知还存有误区,认为干细胞主要功能就是分化成机体需要的细胞。其实,干细胞作为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是通过产生许多功能性因子,调控受损组织的微环境,促进细胞再生与功能修复。
同时,对于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认知不足,还导致了大批干细胞药物的技术研发进入“同质化”的误区。有人认为干细胞药物就像东海里的水,治疗任何疾病都只需要取同“一瓢水”的干细胞来“饮”。这恰恰忽视了人体免疫系统调控的复杂性,往往达不到干细胞治疗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所以要想真正在干细胞药物研发领域有创新性研究,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性的研究积累。在这一点上我深信不疑。
我是在1985年开始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当时创新性地提出了“淋巴细胞凋亡调控免疫系统”的概念,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了世界顶级的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上。这应该是我与人体免疫系统调控研究结缘的开始。2008年,我的研究团队在《Cell stem Cell》上发表论文,提出“干细胞调控机体免疫系统的机制”,这成为了开辟这个领域的重要论文之一,先后被专业引用超2000次。转眼间,我在干细胞转化应用研究领域已经工作了近20年。我和我的团队取得了一些成绩,拥有多项国内国际技术专利,不但能够研制开发针对特定适应证的干细胞创新药,而且还解决了传统技术工艺决定的“现货型”干细胞制剂效期短的瓶颈性难题,真正实现了干细胞药物规模化生产、长期存储与远距离运输。
当然,打造世界级的干细胞药物研发高地,还需要无锡政府投入耐心成本。目前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很好,我领衔的无锡华泰创新药技术研究院所在的惠山经济开发区产业环境也很好。我坚持做的事情,就是按照国家的标准走,从干细胞药物临床前研发,到临床试验,直至国内外的注册上市,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步子走稳走实。要在足够扎实的基础研究“地基”上,建造经得起考验的干细胞的产业“大厦”。
从高端科学家角度来说,什么样的创新环境有利于无锡生物医药发展?
时玉舫: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点是政府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尤其是要持之以恒地鼓励创新,这可以归纳为营商环境。第二点是当地要做好产业配套,让生物医药的研发有能够落地的地方。事实上这两点无锡都做得不错。
来无锡这些年,我深切体会到了无锡政府的务实程度。无锡市、惠山区、惠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各级政府,也真正做到了“服务型政府”,朴实、亲民,对接事务一丝不苟。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来我们研究院调研走访,他们来了解项目发展情况,主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这一点很难能可贵。
如果说政策环境是让生物医药从无到有,那么产业环境是让这个产业从有到优的进阶。在这两项配套工作上,无锡也做得不错。众所周知,一款新药从基础研究到产品上市之间的周期非常长,平均在7—10年。不少资本往往没有等待的耐心,急于见到成效“收果子”,导致好项目“夭折”。这时就需要政府有足够的耐心,与企业形成合力、携手共进。以我们的干细胞创新药物研发为例,一个产品管线的研发过程非常复杂。早期研发阶段必须做好相关产品技术体系的IP规划,要构建完整的干细胞药物生产工艺与质控体系,还需完成临床前的药物安全性与药效评价,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需要解决从实验室到生产基地全产业链条的搭建难题。在研究院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无锡政府给了我们团队很多的支持与鼓励。同时,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项目实施所需的硬件设施与配套条件,坚定了我们团队的发展信心。目前,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研究院已启动了首款干细胞创新药物I期临床试验注册申报工作。我们非常期待接下来一系列的优势研发管线逐一进入临床研发阶段,并最终注册上市。
无锡如何设计好生物医药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路径?
时玉舫:在基础研究上,无锡有自己的长板和短板。长板是产业基础好,民营企业比较发达;短板则是高校资源相对薄弱,比如生物医药教育方面,无锡目前的博士授予点还很少。针对长板,无锡要做更多应用型基础研究工作,找准方向,集中精力引进好项目、好团队;补足短板,无锡要用好院士工作站,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
做创新药要集中精力。事实上,我们的生物医药研发投入规模不小,但总体来看,布局有点“散”,存在简单重复性项目,可能会造成人力与财力上的浪费。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从项目引进时就要把好关。在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的同时,要有一批具有金融与技术专业背景的投资专员,通过专家团队来筛选好项目,同时评审团队中的关键负责人员的利益需与项目前景牢牢挂钩,在评选项目时就会格外公正谨慎。另外,就是要集中精力做大事,谋定一个战略目标,把做某一类创新药的人才团队聚集在一起,聚智聚力,将某一个产业做强做好。
招引一位院士、建一个院士工作站,要怎么发挥作用?我刚刚从成都回来,发现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围绕一个院士领衔的实验室,现在他们的团队规模已达上千人,建成了专家坐镇的肿瘤生物治疗实验室、分子遗传实验室、组织工程和干细胞实验室、分子病理实验室、胃肠多肽实验室等,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在为国家从疫苗到肿瘤的系统性防治诊疗产出一批极具国际竞争力的领先的创新药物与诊疗技术。
无锡十分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我也会继续发挥自己的力量,在生物医药“朋友圈”内宣传无锡、推介无锡,邀请更多生物医药类的高端人才前往无锡创新创业,一起推动更多“无锡产”原研药、创新药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