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教育周刊

“润泽·生长”课堂:指向“素养养成”的转型实践

  李春娣、倪丽英

  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学校秉承“随化至贤”校训,以“聚贤成社,洛泽童年”为核心表达,落实“双减”政策,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校“减负增质”工作实效。“童年点亮一生,教育温润童年”已成为洛小每一位教师的信念之灯和行动准则。

  ■构建“润泽·生长”课堂的教学理念

  自从惠山教育提出打造“三生”特质课堂以来,学校积极探索,构建了“润泽·生长”课堂作为“三生课堂”的校本化实践。“润泽·生长”课堂的教学理念为:让课堂回归生活本真,强调有效生成,从而塑造鲜活生命,实现知识课堂向素养课堂的真正转型。

  课堂建构过程中,确立生长点时,教师要找准每堂课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或核心主题,让知识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在设计生长链中要遵循“理解-体验-实践-迁移运用”的学习规律,设计板块推进、层级递升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建构课堂中,可以通过营造生长场来建设润泽安全、学会倾听、善于思考、大胆表达、积极展示的课堂生态;注重学习的情境化、具身化设计;关注问题支架、图表支架、思维导图、任务单设计等学习支架的搭建,助力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促进思维的展开与进阶。另外,在扩大生长圈时,教师要优化学习评价、学习延展,学习结果除知识技能外,重点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以课程思维设计作业,让作业走“新”更走“心”。

  ■推进“润泽·生长”课堂的转型实践

  学校依托“儿童具身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进课堂”“‘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等课题或项目,多次组织开展专题交流研讨。围绕读懂儿童、课堂深耕、课程创生、育人方略等研修主题,通过校长荐读、骨干领读、学科伴读等方式,推进线上线下阅读,帮助教师深化对“润泽·生长”课堂的内涵理解,营造浓郁的“润泽·生长”课堂实验氛围。借助探索者讲堂、教研活动宣讲等契机,多形式组织读、研、写、讲、创交流分享,在各类活动中让“素养养成,能力生根”为目标的意识认知根植于教师内心。

  学校建立学术性研究团队,鼓励教师把特长发展成专长,把兴趣研究成学术,为他们提供展示“润泽·生长”课堂研究成果的舞台。学校推进卷入式教研,学期内每位教师至少上一节教研课,经历教材研读、学情分析、课堂实践、反思改进的过程,提高教学能力。落实分层式培训,学校提高骨干教师在大组教研课执教比例,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研究活动,在专家引领下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实行课题式推进,学校把教师培训与教科研紧密结合,增强教师理性思辨能力。学校定期组织沙龙,探究实验推进中的热点难点,在问题驱动下,促使教师学会主动思考、主动研究。

  “润泽·生长”课堂实验项目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各学科开展教材分类教学研究,以集体备课、精品课例打造、同课异构、惠山“云”教研等为抓手,用“解剖麻雀”的方式,以一堂一堂课引申一类一类课,不断建构、丰富和完善教师确立课堂教学核心生长点的策略与经验。学校组织项目式学习、大任务设计,将学习内容统整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一项任务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习结果可视化、共享化、有作品意识等,已成为该校课堂教学的新生态。

  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生命成长。教师关注教、学、评高度一致,体现课堂评价的针对性、指导性、全面性和激励性,使教学评价指向思维发展、质疑问难、深度参与、自我反思、互动合作。同时,教师还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评价,重点关注小组学习的组织有序、相互倾听、意见发表、成果整理、汇报展示等。教师还需关注作业的创新方式和育人价值,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发挥最大化育人功效。

  ■规划“润泽·生长”课堂的续进蓝图

  两年来,该校在 “润泽·生长”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成效显著。学校先后承办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10余场,执教对外公开教学展示课100余节次,充分发挥了区域性引领作用。

  学校确定了 “润泽·生长”课堂的发展愿景:持续推进各学科组的深度研修与专业化可持续发展,在 “润泽·生长”课堂的管理模式与实施上强化创新创优探索,共研“贤而化育”的育人方式,共建 “润泽·生长”课堂的育人课程,共创“品牌学科·品质团队”的建设,锤炼教师的学科眼光、课程意识,在课程要求、教材特色和学生发展三者的结合点上,寻找最适切的教学生长点。同时,进一步搭建丰富多维的研修平台,擦亮洛小品牌,推动 “润泽·生长”课堂的“洛小经验”向外辐射。

  (作者系惠山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