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同时,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26日,江苏省首个国家支持的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滨湖区山水城正式启动建设,该中心以“立足长三角、覆盖全国、放眼国际”为定位目标,致力推动国际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和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上,作为经济大省、经济大市中的重要一极,致力建设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引领区的滨湖区一直在持续发力。
护航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首个国家支持知产运营中心开工
近年来,无锡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持续推动企业、院所及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深度对接,形成了以保护、法律和服务等为框架的知识产权支撑体系,全市知识产权业态布局不断完善。2022年,无锡正式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3月26日,半导体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无锡滨湖区启动,北京市金杜(无锡)律师事务所、金杜长三角知识产权中心同步揭牌、开工。
作为江苏省首个国家支持的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半导体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也是全国半导体领域首个实体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成后将承担起半导体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的重任,为长三角地区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接着市场。
在助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上,金杜长三角知识产权中心将按照“立足长三角、覆盖全国、放眼国际”的定位目标,深度对接优势产业创新需求,拓展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等在内的综合性服务。
金杜长三角知识产权中心的开工只是滨湖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上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滨湖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3475件提升到567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68.96件提升到95.67件;中国专利奖累计24项;区域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接近76%;国家级科技奖17项。今年,滨湖将争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
提升长三角企业创新能力
“湖湾院所联盟”实现1+1>2效应
江苏首个国家支持的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致力推动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近日在滨湖成立的“湖湾院所联盟”则旨在助力提升长三角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点如何形成“燃爆点”?如何实现1+1>2的效应?科研成果在转化时,如何更流畅地在产业链上找准定位?“湖湾院所联盟”致力在这些方面寻求突破。
联盟聚焦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在院院、院企的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不断探索合作模式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建立以技术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多主体协同联动的企业创新联合体,提升长三角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作为“湖湾院所联盟”中的重要一环,“科技副总团”项目通过选派一批高校院所中具有研发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专家、教授前往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手把手”指导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打通科研到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滨湖境内集中了无锡最多的科研院所,大院大所丰富的创新资源构成了滨湖特有的“院所科研创新发展带”,而这也成为滨湖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强劲动能和有力支撑。(下转第3版)
成果转化“助燃剂”,激活创新“主引擎”
(上接第1版)未来3年,滨湖将推动100名院所专家带着技术、成果和团队深入企业,助力企业链接高校科创资源,经过前期认真筛选企业需求与教师科研方向后,首批次来自无锡院校的8名“湖湾院所联盟”科技副总已经与相关企业签订结对合作协议。
持续发力融入上海都市圈
承接产业项目提升协同发展水平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在县域,潜力在县域。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五个年头,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向纵深推进,全面融入上海都市圈一直是长三角很多城市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
作为无锡创新活力最强的地方,在融入上海都市圈上,滨湖一直在持续发力。2022年11月滨湖(上海)中心启用,通过探索“全球研发—上海孵化—滨湖产业化”的精准招商模式,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3年滨湖区在融入这一“圈”上有着明晰的新路径:积极对接上海“1+8+5”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探索园区合作共建,主动承接产业项目、科教资源等溢出效应,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上海龙头作用的发挥关键在科技创新。此次江苏省党政代表团在上海考察了大数据中心、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的代表地。
推进数实融合,滨湖步伐加快。
21日,《数字滨湖建设发展五年规划(2023—2027年)》同时发布,剑指“全市领先、省内一流的数字化转型发展高地”发展目标。
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致力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的滨湖如何发力?在近日召开的专题会上,滨湖明确了优化基础研究生态、提升成果转化质量、点燃人才发展引擎等3条路径。(邵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