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未来学校课程组织形态的重构路向”全国专题论坛在无锡市协和双语学校举办。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等的近百名教育专家齐聚,共研未来学校样态。全国未来学校联盟灯塔校成员及无锡市各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逾400人参加论坛。论坛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此次论坛围绕未来学校形态展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正在走向未来,学校要跟着社会的变化和未来的召唤而改变,因此研究未来学校的样态具有引领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成尚荣表示,此次论坛在协和双语学校开展有意义、有现实感、有实践引领性。论坛中,协和双语学校校长林旭、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校长湛宣进和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李蓓分别分享了学校的课程建设成果。
成尚荣提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发布的报告来看,未来学校的特征是开展学会融入世界、适应未来生存的教育。他认为,学校要从确定性出发,在不确定性中去探究,“未来学校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去想象、去憧憬。”
无锡市协和双语学校督学孟晓东表示,这次全国论坛聚焦未来学校课程组织形态的重构,意义重大。“我们打造课堂是为学生服务。在新课标框架下,如何完成课程到课堂的转化,是当今老师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协和双语学校开展课程探索已经10年,课程体系完成了从1.0版到2.0版的更迭。其中1.0版由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组成,2.0版在原基础上构建起本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和超学科课程。孟晓东表示,协和的课程建设立场和目标都很清晰,学校着力实现本学科课程校本化、跨学科课程协同化、超学科课程国际化。“本学科课程要解决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问题和高阶思维问题,跨学科课程是通过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超学科课程重在文化融合和国际理解。”孟晓东表示,学校较早尝试超学科教学方式,但也有很多疑惑要突破。在会议框架下,学校会进一步整合课程形态,尤其是做好课程到课堂的转化,改变学生的学习形态。“我们要相信,未来教育会呈现不一般的风采。不管是空间拓展还是体系改善,最后肯定会落实在学生学习形态的变化上。”(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