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子秋 文 / 柳州日报社供图
作为新晋网红旅游城市,柳州到底是靠什么火“出圈”?一车风行、一花倾城、一江旖旎、一粉飘香,早已成为工业柳州最为闪耀的城市名片。“一台车”“一朵花”“一江水”和“一碗粉”的名片汇聚流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柳州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获赞无数。
近日,中国地市媒体融合发展大会暨“全国百家党媒看柳州”活动在柳州举行,全国百家党媒“大咖”汇聚龙城,共商媒体融合发展大计,同游紫荆花城。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作为副会长理事单位派员参加此次活动,沉浸式探秘柳州“智造”、感受柳州魅力、品尝柳州味道。
一台车
全国每生产10辆,就有1辆来自柳州
走在柳州街头,无论是道路上还是停车场内,到处遍布五颜六色的双门小电车——五菱宏光MINI,柳州市民亲切地将其称呼为“小E”。
2022年,柳州凭借6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次于西安、上海,高于深圳、重庆。在新能源汽车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全国每生产10辆,就有约1辆来自柳州。目前,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突破144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近10%。
这份成绩的背后,展现了这座“汽车拉着跑的城市”敢为人先、实干创新的精气神。如今,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企业的城市,柳州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生产企业超300家,培育出了“五菱”“宝骏”“乘龙”“风行”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知名品牌。
作为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柳州通过对自身优势的进一步梳理,找出了“一台车”这一切入点,建构和传播“汽车城”的城市形象。
柳州是中国五大汽车制造基地之一。在柳州全市工业总产值中,汽车及其配套产业占近一半。雄厚的汽车工业基础,是柳州塑造“汽车城”城市形象的基础条件。去年,东风柳汽汽车出口再创历史新高,目前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70个。东风柳汽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程源告诉记者,柳汽“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陆续开拓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市场。对于海外销量今年继续迈出跨越式步伐,程源信心满满。
长期以来,柳州汽车年产量稳居全国前五,其中,2017年高达253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近9%,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三。柳州生产的汽车不仅在国内拥有巨大销量,还批量出口多个国家。2021年,东风柳汽累计出口汽车1.5万辆,创历史新高;上汽通用五菱实现整车及散件出口14.56万台(套),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8%,海外收入累计76亿元人民币。另外,重汽柳州运力生产的专用车也在批量出口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据柳州海关发布的数据,2021年柳州汽车出口9.5万辆,同比增长149.9%,出口区域以东南亚、南美为核心,逐步扩展至中东、非洲、中亚等重点市场。
一朵花
近30万株洋紫荆遍布全城
走过蟠龙公园门口、文惠桥、弯塘路等赏花打卡路段,美丽的紫荆花花海映入眼帘,让路人惊叹不已。
洋紫荆是柳州市“市花”,也是柳州城市新名片。柳州今年的紫荆花来得迫切,3月便已悄然挂满枝头,时下正陆续进入盛花期,向广大市民游客热情地“招手”。
洋紫荆在20世纪30年代被引进柳州,种植于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一带。1996年,柳州市政府审批批准控制酸雨污染的40条措施,其中“绿化”成为园林建设的主基调;2002年,洋紫荆成为城市绿化的主力树种之一;2006年,洋紫荆开始大规模运用于街道和公园绿化。目前共有近30万株洋紫荆遍布柳州全城。柳州也成为全国种植洋紫荆最多的地方。
伴随洋紫荆的成长,柳州逐渐也有了一座“花园城市”的雏形。2012年至2018年,柳州分两步走,分别实施了“花园城市”1.0版和2.0版建设,让全市形成了“一花为主,四季可赏”的景观格局。
目前,柳州已建立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洋紫荆快速培育模式。2016年起,柳州对洋紫荆进行花色筛选,选出了深红色、粉红色洋紫荆优树采种,采用嫁接技术对洋紫荆换冠嫁接,进行快速育苗;2020年柳州开展相关课题,对洋紫荆的化学成分、急性毒性药理等方面进行研究;2022年,柳州选送200多颗洋紫荆种子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2023年,柳州让30余株“太空洋紫荆”成功发芽。目前柳州本地培育洋紫荆植株的量已高达95%以上。
柳州用融入血脉的工业思维栽培洋紫荆,并在鹧鸪江大桥附近建设了“中华紫荆园”,将其打造成“宜居城市、紫荆花城”的重要展示平台。
每年3月至4月,近30万株洋紫荆一同绽放,呈现出“半城山水半城花”的美妙景致,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赏花,催生出“赏花经济”“紫荆文化”,让柳州这座工业城市享受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红利,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一江水
全国水质冠军“三连冠”
柳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柳宗元笔下的“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柳江是柳州的母亲河。一江碧水穿城而过,在柳州主城区形成一个“U”形。在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0年至2022年全国地级市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榜单中,柳州蝉联全国地表水水质冠军,实现“三连冠”,被誉称“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
柳州的水质排名全国第一,成绩来之不易。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柳州工业在全国闻名,但由于没能做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导致出现生态环境恶化,酸雨率最高峰值一度高达98.5%,成为我国四大酸雨区之一。那时的柳州,数十个排污口将污水直排柳江,污染严重。
痛定思痛,柳州自“九五”期间开始走上酸雨治理、生态重建之路,污水全部截流处理、烟气达标排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针对老城区工业过于集中的情况,以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的方式推动污染企业整合重组,对一些治理无望、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关闭,对一些排污不达标但具有改造意愿的企业以“退城进郊”“退城入园”等途径进行改造提升,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改善。
柳州着力在柳江两岸打造景观带、文化带。重修文庙、建设人工瀑布、打造窑埠古镇文化街区、修建近百公里的沿江亲水步道和自行车道……而今的柳江两岸,已是柳州人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而到夜晚,两岸霓虹闪烁、灯火璀璨,市区沿江山体、瀑布、音乐喷泉在彩色景观灯的照耀下,犹如一串晶莹剔透的多彩夜明珠,倒映在恍若银河的九曲柳江之上。夜游柳江,已经成为游客初次到柳州的必选项目。
柳江发源于贵州独山,经过柳州之后汇入西江、珠江,而后入海,给柳州带来了美丽的风光,也曾阻隔市区的交通。为此,柳州大力修建桥梁。而今已有23座形态各异的大桥横跨柳江之上,柳州也因此获得了“桥梁博物馆”的美称。
碧水蓝天的柳州,还引来了水上摩托世界锦标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内河帆船赛等知名赛事,成了著名的“水上运动娱乐之都”。
百里柳江景区柳江段长8.7公里,面积达8.13平方公里。景区依托柳江水资源优势,建设了一批水上运动设施和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国际级赛事。
夜幕降临后,柳江还有另一副面孔。如果说白天,你的视线被高楼大厦阻挡,被青山绿水吸引,那么夜晚,柳江会帮你打开柳州的另一个意境。
夜游百里柳江,从东堤码头出发,途经壶东大桥、文昌大桥、文惠桥、柳江大桥、红光大桥,游客会看到双鱼汇、萝卜洲、蟠龙双塔、文庙、谷埠街国际商城以及亚洲最大的水上音乐喷泉、世界最大人工瀑布蟠龙山瀑布群等景点,欣赏柳江,感受柳州文化底蕴。
一碗粉
“百亿级世界网红”的惊奇
一碗酸汤、几许配菜——撬开国人味蕾的螺蛳粉,带火了柳州城。柳州螺蛳粉特色产业从街边小吃到“百亿级世界网红”,成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柳州食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万多年前的白莲洞人。“螺蛳粉手工制作工艺”2008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柳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美食名片。
2014年预包装螺蛳粉问世,开始“飞”往中国各地,甚至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从“路边摊”到“工业园”再到“俏全球”,柳州螺蛳粉成功“出圈”,让世界为之惊叹。这是柳州用工业思维发展特色产业的成果。
近年来,柳州进一步做优做强螺蛳粉产业链,在各区县打造一批螺蛳粉原材料生产基地,通过“总部+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种植、养殖螺蛳粉原材料,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在预包装柳州螺蛳粉诞生后不久,柳州就明确了“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即编制一个规划、讲好一个故事、严格一个标准、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设立一个柳州螺蛳粉检测中心),先后出台了促进螺蛳粉产业发展等系列配套文件,在资金投入、税费减免、基地建设、创新研发、品牌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全方位扶持柳州螺蛳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来,柳州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0多家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关系,建成全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鼓励和支持柳州螺蛳粉协会牵头成立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螺蛳粉产业核心共性技术科技攻关,获得各种科技创新专利111件,为袋装螺蛳粉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去年螺蛳粉全产业链实现收入600.7亿元,同比增长19.75%,袋装螺蛳粉实现181.75亿元,同比增长19.6%。螺蛳粉收入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潜力。
目前,这碗“小米粉”已成为串联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大产业”。柳州螺蛳粉企业已达127家、200多个品牌,如今各大产业园区已经涌现出许多亿元甚至十亿元螺蛳粉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产业链上的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带富了一方老百姓。全产业链共创造就业岗位30多万个,袋装螺蛳粉出口超5256万元,远销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仅用5年时间,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额就从2015年的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0亿元,2021年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更是达到151.97亿元,成为“百亿级世界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