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渐进式更新,宜兴探索陶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新模式——

于无声处“陶”醉人

  □本报记者 胡志杰、蒋梦蝶

  近日,由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团队操刀、集中体现宜兴陶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基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丁蜀镇核心区城市设计》出炉。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提出,保持将生产生活相结合、人文历史与产业相结合的活态保护与更新模式,保留城市记忆,保护自然山水和特色产业所形成的城市空间格局,为未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准备。

  “不搞大拆大建,不刻意打造传统旅游景区。”丁蜀镇镇长伍震球说,作为宜兴陶文化的主要承载区,近几年,该镇以“特色陶文化的历史文化传承”为主题推进城市更新,目前进入文化资源大整合阶段,将加快打造创新模式下的沉浸式旅游,让丁蜀全域处处展现真实的“陶式生活”,传承和发扬千年陶文化。

  千年技艺传承

  保存有罕见陶文化遗存

  在中国六大陶瓷产区中,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最完整的在宜兴;丁蜀百姓千年来一直靠制陶为生,在全世界罕见;昔日陶批码头日用陶吞吐量,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在近日举行的丁蜀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专题会议上,记者了解到,在千年技艺的沿承与革新之中,丁蜀历史城区境内至今仍系统保存有跨度2000多年的各时期矿址、窑址,有着户户制陶的明清蜀山老街,销售转运的货场、 码头,清末民国时期陶业家族葛氏、鲍氏聚居的民居群,大量的近现代陶瓷企业及众多的工艺美术大师等陶文化遗存。

  然而,由于“藏在深闺人不识”,很多历史遗存连本地人也不熟知。近年来,丁蜀镇围绕特色陶文化传承开展了一系列建设项目,其中包含了蜀山古南街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前墅龙窑博物馆设计及周边民居改造、大新厂历史街区建设等。目前,黄龙山公园改造、紫砂二厂陶瓷文创园改造、蜀山蠡河两岸及西街沿线街区风貌环境整治等也正在进行之中。与此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丁蜀镇开展了青龙山公园、太湖绿岛、莲花荡湿地等一系列环境提升工程。“就像一部机器,这些年零件做了很多,下一步就是如何用心组装。”伍震球说,挖掘、整合、活化,丁蜀要抓紧下好这三步棋。

  渐进式更新

  始终贯穿传承陶文化主线

  蜀山古南街,是宜兴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古南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等多个奖项。这里尚有大量原住民生活其中,街区改造没有采用一体化整治或大面积拆建的改造方式,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理念,同时通过导则引导、菜单式构件展陈和听证会,让居民了解保护与改造的细节,也以此带动居民自发有序地开展自有房屋的修缮工作。

  如今,古南街保护更新的经验在蠡河对岸的二期工程上继续推广,未来也将成为整个丁蜀历史城区改造的模式。据介绍,丁蜀历史城区改造将遵循几个原则,即以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条件为主,旅游观光为辅;不刻意打造旅游线路,于无声处体现陶都生活特色和文化记忆;始终贯穿传承历史陶文化的主线,融入当地生活,重在环境品质改善。

  陶批码头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记载着陶都宜兴陶瓷产业的繁华和沧桑,后陆路的发展代替水路,码头逐渐没落。作为宜兴陶瓷文化的重要遗存,下一步丁蜀按渐进式更新模式,在毗邻陶批码头下滩一带,通过环境品质改善,再现码头传统活动,重建历史记忆,形成沿岸步道与公共空间,打造宜兴陶瓷文化全新形象。在山头上和张边村区域,通过传统聚落的微更新,梳理上山游览路线,重点打造山顶公园景观,引导游客和居民上山休闲观光。

  漫游新模式

  沉浸式体验陶文化魅力

  一条紫砂路,陶都故事会。围绕紫砂路,丁蜀将规划打造3公里长的步行景观道,使之成为陶都产业人文景观走廊。这条走廊上有青龙山、黄龙山两大公园,通过串联绿地公园,修补被割裂的山水空间,打造山水景观之路;有宜兴陶瓷博物馆、四号井遗址、均陶研究所、大新厂、葛鲍历史片区等历史资源点,联接打造可漫游体验的历史之路;串联沿线特色居住片区,展示紫砂生产生活场景,打造生活休闲之路。此外,还将串联原有商服配套设施,增加配套商业及停车场,强化紫砂路的服务功能。为让游客充分感受陶都的历史人文魅力,规划了6种慢行体验的“城市之路” ,包括登山步道、过街天桥、风雨廊道、活动广场、创意斑马线等。

  沿画溪河两岸分布有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文物与历史建筑十余处,主要包括窑厂、制陶工场、名人故居等,未来将建设滨水步行景观带,同时置入运动、休闲、陶瓷创业等新功能,并逐步恢复滚缸上船、堆缸等非物质文化活动,让更多的背包客静下心来慢慢感受陶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