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红光,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采访室副主任,从事新闻摄影工作38年,参与了第十四至十九届党代会,第七至十三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以及数届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等报道,多次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报道,并3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兰红光亲身经历并记录下许多中国及世界极具时代、历史价值的新闻瞬间,他拍摄的新闻照片充满了温度和情感,镜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神采奕奕。3月28日,兰红光带队来到无锡,深入梅村街道和宜兴丁蜀镇,拍摄了二胡与紫砂等相关题材。特选取兰红光拍摄的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无锡89岁高龄的钱福基老人年轻时靠着省吃俭用,购买了一把竹制二胡。从此,他和他的家人逐渐与二胡结下不解之缘。识谱、拉弦样样不懂,钱福基四处讨教,然后回家摸索练习,慢慢掌握二胡演奏技巧。受他的影响,儿子钱建平也爱上了二胡演奏。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孙子钱钧在女儿钱智娴5岁时便开始请专业二胡老师授课,父女俩一起学习,共同提高。2019年,钱智娴获得第四届“敦煌杯”中国二胡演奏比赛非职业少年B组金奖。如今,钱钧7岁的儿子钱智臣以姐姐为榜样,也开始练习二胡。
钱福基一家热爱二胡,不仅演奏二胡,更乐于推广二胡文化,经常参与传播二胡文化的公益活动。“我们是普通家庭,热爱二胡艺术,也希望能够带动身边人爱上优秀的传统文化。”钱钧说。
一把二胡紧密联系着钱家的每一位成员,几十年来,家庭氛围其乐融融。2020年,钱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梅村实验小学扎根“二胡之乡”的文化沃土,推进二胡特色教育,让学生在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民族艺术。该校以全年级普惠和社团课程的形式,开展中国传统二胡文化寻根溯源、名人名曲名家搜集鉴赏等二胡知识普及;同时以培养学生兴趣和提升专业素养为方向,全学段梯队式推开二胡演奏课程;学校还大力开发校外研习基地,把二胡琴坊、二胡文化园等作为学生进行实践的“练兵场”。二胡课程已成为该校传承中华传统民族艺术的一张闪亮名片。
梅村街道有“中国二胡之乡”美誉。自上世纪60年代起,当地便兴办民族乐器厂,开始制作二胡。在一批工艺精湛的二胡制作大师的带领下,二胡品质不断提升,产业不断成熟。目前,梅村街道拥有十余家制作工坊,十余个二胡品牌,年产各类二胡近五万把,成为我国重要的二胡产业基地。图为梅村街道二胡产业园,工人在制作二胡。
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制陶历史悠久,是有名的紫砂特色村,全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紫砂手工业生产。2009年,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成立,通过为社员进行制作技艺培训、组织产品交流、统一品牌制作、统一市场营销等,组织社员抱团闯市场、联手致富,形成“家家捶泥,户户弄陶”的发展局面。2022年,西望村紫砂产业产值达到2.8亿元,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
宜兴市素有“中国陶都”美誉,拥有一批优秀的紫砂艺人,83岁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曹婉芬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出生于宜兴市蜀山古南街陶业世家,从小受紫砂艺术熏陶。1955年,曹婉芬拜师紫砂名家朱可心,并得到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等大师传授技艺。近70年来,她潜心创作,食古而吐秀,不仅擅长紫砂花器,熟练掌握光器、筋纹器,还能制作一整套做壶工具。曹婉芬的紫砂作品在国际及全国陶瓷评比中屡屡获奖。在她的影响和传授下,后代们也从事紫砂行业并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