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在“大国重器”中贡献青春之力

  □本报记者 崔欣润

  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表彰的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中,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研究员杨申申位列其中。

  杨申申是“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核心研发成员之一,也是我国载人潜水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这位“80后”初入职场时,从未想过深海将成为自己终生挥洒汗水的“战场”。2005年硕士一毕业,他就加入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团队中。当时中国的载人潜水器的深度仅能够达到600米,可借鉴的方案很少,更缺乏对深海认知的经验。为突破这些技术难关,杨申申积极学习材料、机械、电子等技术知识,主动承担技术攻关工作。

  “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62米,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之后,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而此后“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的成功研制,是我国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不懈奋斗的结果。入职18载,杨申申曾多次远赴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南海、西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海域开展潜水器下潜试验,也见证、伴随并参与载人深海潜水器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世界。

  在4500米“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中,杨申申担任了副总设计师,承担了潜水器全方位的设计、调试和总装的工作。在这其中,大规模锂电池技术方案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还面临潜水器使用的成本和下潜频次两个问题。“锂电池的研发遇到了不少难关,我们在调试时,一度非常犹豫,是否更换稳妥的技术方案。”杨申申说。最终,他坚持了原方案,通过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和测试方案,实现了锂电池组的成功应用。目前“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年下潜频次达100次,锂电池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历经8年持续艰苦攻关,实现了10大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把装备国产化率提升至95%。

  在技术创新方面,他带领设计团队攻克了“大容量深海能源系统”“低噪高效推进系统”等众多关键核心技术,并成功实现多项关键材料或部件国产化。而在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海试过程中,杨申申担任海试现场临时党委副书记,深耕万米海试一线。整个海试中没有出现一次因工作不到位、准备不充分、技术不扎实等事情影响下潜试验的情况。

  如今,“奋斗者”号正“奔忙”在常规科考应用中,目前已有32人、25次下潜深度超过万米,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万米下潜次数和人数最多的国家。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成功,不仅推动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也为海洋科考贡献了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