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科创周刊

与青年科技工作者共话“科技自立自强”——

青春在创新中闪光

  青春,意味着无限可能,内含着创新创造伟力。在无锡,青年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在各自的岗位上刻苦攻关、施展才华,为科技自立自强而奋斗。本期周刊在市科技局、团市委的共同支持下,邀请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感受“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海上浮动基地专项办科研人员:路振

  增强竞争力和创新意识

  实现“海洋强国梦”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刻不容缓。我所在的团队主要研发各类浮式平台,依托已突破的核心技术,团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通过连接器实现长期连接的双模块半潜型科学试验平台。该平台搭载了数十种科研成果,并于2019年8月完成海上安装联调,现已持续开展1300多天的海上试验验证。科学试验平台海上联调试验团队成功入围2023年“无锡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高度认可。

  作为一名奋斗在海洋装备创新前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我认为要实现海洋装备科技自立自强,就要紧密结合海洋装备领域发展需求,加强在环境预报、海洋探测、海上风电、浮式平台开发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还要考虑到海洋装备系统复杂和跨领域学科融合,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和团队合作,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攻关核心技术并在团队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我认为要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实践应用,并通过实地考察、试验验证等方式,持续优化改进产品或技术,不断提高其适用性和可靠性。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和开拓海洋装备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防微振技术研究主管:拜立岗

  扎根自身专业领域

  专攻核心技术

  基于博士阶段的课题研究方向、自身科研兴趣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理念以及无锡的人才政策、产业优势和城市魅力,我于2020年加入了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中电二),成为企业技术中心的一名防微振技术研究主管。3年以来,我一直负责公司的重点技术课题“高科技厂房和实验室防微振工程全系统技术研究”,也从开始独自一人到组建团队,形成了一支高学历、不断创新的15人年轻团队。目前已经完成了关于“微振检测分析技术”和“厂房结构防微振设计”等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应用于80多个全国各地的洁净厂房项目,其中服务于无锡本地有10余个项目。获得中国电子集团桑达股份“雨燕奖”、无锡市优秀“青年工匠”和江苏省“双创博士”等称号。

  防微振技术,特别是相关减振装备的研发,是当前关键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子项。我立足于中电二公司博士后创新平台,与南京理工大学开展合作,重点对精密设备气浮式振动控制系统进行国产化装备替代研发。气浮式振动控制系统作为一种半主动控制系统,在厂房精密设备基座中有大量应用,可以保证精密设备运行所需要的“超安静”环境,大大减小微振动对产品良率的不利影响。

  我始终认为能扎根自己的专业领域,对核心技术进行攻坚克难,能够为中电二公司、高科技厂房建设服务行业和无锡市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幸福!

  无锡九方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执行官:周峥

  挥洒青春热血

  投身气象服务

  灯火辉煌的研创大厦里,一群工程师紧锣密鼓地忙碌着,他们和一艘开往印尼的远洋航船保持着信息畅通。船长打算原地抛锚等待5天,等台风SONGDA过后再开航。但在工程师们测算和导航下,船长全速开启了航船,沿着规划的路径,成功绕过了台风口,赢得了近一周的宝贵时间。这就是每天在无锡九方科技有限公司发生的故事,我们通过气象预测的能力为远洋的航船提供导航服务。九方为了打造中国第一商用气象导航而不懈努力,除了航运,我们通过气象信息赋能环保、新能源、碳中和等更多行业。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荣幸能够在这个充满创新精神的时代,充满活力的百年工商重镇创新创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进的步伐中,我们始终牢记“学无止境”的道理,秉承“行胜于言”的原则,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科技兴国,产业报国,挥洒青春热血,为无锡的美好明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

  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工程师:张宏伟

  要有坚定的信心

  凡事乐观看待

  今年,是我入职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的第3年。

  这些年来,我最大的工作感想就是既要有前沿的格局和视野,也要能深入到每个关键环节,实现对技术细节的把控,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要勇于突破自我,不要拘泥于原有的经验和学识,要具有复合型的专业知识背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曾经提出,“一个人不一定要精通两门外语,但最好学两门专业,在专业边缘的结合处,恰恰会有新的东西有待发现”“如果一个人有两门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一定非常有出息”。而我所从事的行业涉及物理、化学、材料和微电子等多个学科基础知识,并且会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产品,因此,尤其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持续学习能力。

  那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认为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不局限于眼前的收益,让开拓创新和攻坚克难成为业界的共识和趋势;二是平衡好集中力量和适度竞争的关系,将资源向真正有实力的平台倾斜,但也要通过相互合作和适度竞争,促进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三是高度重视人才,包括能把握战略方向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一线技术人才,前者能够让一个行业和企业始终处在正确的方向上,而后者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必要支撑。最后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心,凡事乐观看待,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信念。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CPU研究室主任助理:邵健

  保持一颗刻苦钻研的心

  在赛道上才更有竞争力

  作为“80后”一代,我见证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我清楚地意识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非常庆幸能够从事芯片设计行业,在这场科技竞赛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中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奋勇前进,时代也将冲刺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手上,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尽显风采提供了巨大空间,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青年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一颗刻苦钻研的心,才能在赛道上保持竞争力。要保持定力,长年累月锲而不舍地打磨,哪怕有时努力的效果不一定能够很快显现,甚至还会遭遇失败和挫折,但是青年工作者只要胜不骄、败不馁,“沙子”必将打磨成国之重器。

  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燃动部党总支书记:柏文峰

  坚持自主研发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密码

  长期以来,我从事燃油与作动系统等专业的技术研究工作,坚持自主研发,主动作为,攻坚克难。

  我认为,要做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工作中就需要一直关注业内的领先科技、前沿科技等关键技术问题。要做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加强体系建设。体系是技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在技术研究的同时深化专业建设,优化技术研究体系,充分调动组织能动性,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要做到自立自强,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当前技术进步很大程度受限于基础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小核心,大协作”和“产学研”等方式,集国内最大力量推进整合资源,以最终使用需求为牵引开展基础研究。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

  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院副主任:刘钊

  全身心投入

  超级计算机研发与应用

  从业十年以来,我一直投身于超级计算机研发与应用领域,参与了“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研发,见证了我国超级计算机事业一步步走向世界领先水平的进程。“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是世界首台计算速度超过每秒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它基于国产自主可控的技术构建,计算速度连续四次排名世界第一,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技术信息基础设施。通过“神威·太湖之光”,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对气候气象、流体力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复杂物理现象进行模拟与仿真,相关成果获得了世界超级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这也标志着我国在超级计算机研制和超算应用软件研发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拥有上千万个处理器核心,如何让海量的处理器核心协同运算,共同解决一个科学工程问题?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也是我们整个科研团队聚力攻克的目标。我们科研团队共有33人,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为88%,大家经常加班加点,进行算法调优和代码重构,经常奋斗到深夜,不断攻坚克难,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最终通过体系结构、应用算法等多个层面协同设计,团队成功提出基于“神威·太湖之光”国产超级计算机的千万核可扩展并行方法,实现了天体物理、生物医药、气候气象、量子计算等20多个领域科学计算软件的千万核并行运算,有效支撑了国产超级计算机上的关键科学与工程应用。我认为要实现超级计算机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还需继续坚持国产化硬件路线,不断加大软件研发的持续投入力度和培养更多的超算领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