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英洁
一项促进上市公司发展的实施意见6日正式发布。助力上市公司市值倍增、提质增效的改革和创新,标注出鲜明的高质量发展导向。
相同的高质量迹象,出现在今年以来无锡企业的IPO。1-4月,三家企业相继敲锣上市,分属新吴、滨湖、锡山板块。看似按部就班的节奏,却因“上市首日超募24.25亿元”“主板首批注册制新股”而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
上市公司代表着治理机制最先进、发展潜力最充沛、社会贡献最突出的企业群体;从另一角度而言,上市公司又是一个地方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在无锡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上市公司如何在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中寻求最佳增长路径、锻造新的竞争优势,成为当下的关注话题。
IPO不能仅仅是“一锤子买卖”
实施意见其实是“问题导向”之下的产物。因为从市值来看,无锡的上市公司有高峰,但缺高原。
2022年度中国上市企业市值500强中,无锡跻身榜单的六家企业组成了光芒耀眼的“梦之队”。其中,药明康德以2369亿元排位52,并且成为江苏“第一股”,上机数控则以435亿元排在388位。但统计同时表明,全市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市值在30亿—50亿元之间。
市值偏低一定程度上能管窥企业的发展状况。比如作为再融资工具的定增,大概只出现在百分之二三十的上市企业当中,意味着其余的企业并没有新项目新业务的资金需求——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跟企业所处的传统赛道有关,导致发展动力缺失。某区一份截至2022年的A股上市公司市值困境分析显示,辖区内多数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形式单一,IPO只是“一锤子买卖”,市值低于30亿元的公司近五年内都没有进行定增,企业普遍销售规模小、盈利能力弱。
知不足而奋进,实施意见对此给出了四条对策。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顾伟解读说,核心一:主导设立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基金,利用政府的平台整合资源,推动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和定增再融资;核心二:对市值不足50亿元的上市公司加强分类,以“一企一策”方式,助力企业实现市值倍增。
文件中表述很简约,内涵却极丰满。尤其是“一企一策”。在了解清楚企业发展意愿之后,会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诊断问题、辅导发展方向、寻求上下游标的……嫁接资源、赋能创新,帮助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逐步增加主营业务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实现对外扩张。顾伟说,能够开这种高端“辅导班”的底气,源于这两年间快速集聚到无锡的市场化投资机构。
“对城市的产业发展而言,招引成熟的龙头型企业固然必不可少,培育本土龙头同样不可缺失。”运用资本市场的支点撬动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提高行业影响力和市值总量,实施意见欲为此助一臂之力。
深度挖掘优质上市后备资源
3月31日,日联科技在科创板上市。2023年第一股气势如虹:不仅是无锡历年来首发价格最高的上市公司,(下转第2版)
新支点撬动,“无锡板块”探路高质量发展
(上接第1版)更创下今年以来全国新股上市发行市盈率最高的纪录,超募金额达24.25亿元。
日联的广受追捧,实至名归。这家2021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从事的微焦点X射线源是影响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和新能源电池领域产品质量检测的关键元器件,长期受海外厂商的技术和供应垄断。而日联科技通过十余年的研发,实现了核心部件的进口替代。目前,其自产的微焦点X射线源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由此,也让大众的目光更加聚焦于“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日联所在的新吴区目前共有33家上市企业,区发改委副主任汪雄飞介绍,近几年上市的企业契合全区“6+2+X”的产业发展体系,以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居多,其中代表“硬科技”的科创板企业有10家,占全市2/3,从一个侧面反映新吴区的创新实力。他认为,新吴争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未来能否有一大批顶天立地的科创板企业和铺天盖地的北交所企业,是观察区域创新活力的一个窗口。
资本正朝着富有“科创属性”的区域和行业倾斜。在无锡上榜2022年度中国上市企业市值500强的六家上市公司中占了四席的滨湖区,也有此感。
滨湖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李晓敏告诉记者,滨湖的环境资源制约决定了要盯牢高科技、高附加值作为区域发展的新动能,经过近年的精心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已成长起来,目前滨湖后备上市企业有50家左右,基本覆盖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各个层次的板块。其中,科创板将成为重点的发力方向。
上市公司创新驱动的示范效应,在滨湖有很好的范例。上机数控、派克新材都是在资本市场的加持下,实现人才、技术的资源集聚,拓展高科技发展领域。前不久,上机数控证券简称正式变更为弘元绿能,从一家设备制造企业到光伏产业链一体化企业,上机数控已经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以硬科技上市的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加速技术的突破,未来市值空间想象力将非常大。”
最新统计显示,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合计556家,其中已上市企业59家、已报局报会企业29家、计划2023年底前报局企业24家、上市储备69家。很明显,“小巨人”企业上市的空间也非常大。
高质量企业的上市,间接反映了产业土壤的丰沃程度。顾伟认为,一方面,城市要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招引、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另一方面,区域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选择优质标的企业、加大培育力度。
以考核指挥棒激发板块积极性
占据资本高地之后,带来的远不止是融资,更是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治理的规范。近几年,资本市场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大大提升。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无锡A股上市公司已达到115家;总市值最高时突破了1.6万亿元,是江苏省首个A股总市值超万亿且跑赢GDP的城市。
业界普遍认为,上市企业往往都是好企业。因而让更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便成了事关无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把“利器”;上市条件更加包容、上市标准更加多元的注册制的落地,更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受益。
4月中旬,李晓敏在数天出差回来后,转天就忙着去走访企业。通过走访发现企业上市意愿、挖掘有潜力的上市后备企业、坚定其上市决心、规划上市路径,这几乎是地方金融部门的常态。对他们而言,抓好后备队伍、做好梯队建设,和企业沟通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工作。
记者发现,无锡很多板块都分别制订了2022-2024年或“十四五”期间以“倍增”为目标的上市计划。而就在上市进程纷纷加速的时候,各市(县)区的金融监管部门发现今年的考核“力度在加大、但办法全变了”。
以考核的指挥棒来激发各板块上市工作的积极性,2023版的考核不唯“结果论”,将整个上市过程分解成四个阶段:进入上市辅导期、报交易所审核、过会、上市,每完成一个阶段都有相应赋分。“让大家都动起来。”相关负责人说,每个板块的上市土壤有着先天差异,不能用“同一把尺”来衡量,否则一些上市无望的区域会陷入既没压力也没动力的境地。而且,上市是考验持续性的长跑,从开始辅导到最终的敲钟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赋分制对每个阶段的认可并作出积极响应,更利于形成储备、辅导、上市的“雁阵”效应。
“更加合理了。”某区金融部门接受采访的人士敏锐地感受到考核变化当中的明确意图:针对不同禀赋的地区设置“跳一跳能够着”的目标,这让处于弱势的板块有了努力的方向——今天启动的上市辅导,谁说不是明天的上市企业呢?
根植于产业土壤,又赋能产业发展。“无锡板块”的高质量发展,和无锡现代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建设,息息相关,甚至是融为一体。正如采访中汪雄飞形象的表述:既有市值,又有产值,还要有增加值,如此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