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月 韩玲
今年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强调博物馆是促进社区福祉、人类美好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今,一座博物馆,甚至一场展览,都可以成为人们奔赴一座城市的理由,逛博物馆也从一种生活新风尚进阶到了公众的高频“精神刚需”。
记者从无锡市博物馆协会获悉,截至目前,无锡共有60家备案博物馆,在追求办高品质展览的同时,人们期待这些博物场馆也能参与创造美好生活,赋能城市发展。
看展成为来无锡的理由
春夏之交,是锡城艺术展的旺季,文物、摄影、美术等展览扎堆“上新”,帮助人们打开了广阔的艺术视野,也为场馆带来了人气。“来无锡主要是为了游览自然景观,但也想看看与这个城市文化相关的主题展览。”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内,一位游客如是说。“有了观众,博物馆的存在才有意义。”阖闾城遗址博物馆陈列保管部部长丁兰兰介绍,此次与西安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的“金石同眠——大唐望族阎氏夫妻墓文物精品展”带来了参观热潮,而该馆也将与文物大省陕西文博部门开展长期合作。
一直以来,展览都存在着“开幕即闭幕”的尴尬现象。这就要求各大文博场馆改变“讲故事”的方式,深挖地方文化,通过加强各地交流、馆际协作,引进精品临展等方式,策划更多的原创展览。5月16日,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会在福州举行。无锡博物院凭借“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首次入围这一全国博物馆界最高规格的展览评比。“展览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无锡博物院的肖炜表示,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无锡正在积累办精品展的经验,更加注重展览的地域性、原创性、学术性和通俗性,“期待未来,看展能成为人们来无锡的理由。”肖炜说。
博物馆应是一所大学校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随着博物馆关注度、话题度的提高,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也应承担起作为公众教育课堂的责任。据了解,无锡博物院与江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合作开发的“来华留学生文化感知大课堂”,这一内容入选了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第一期我们推出了以倪瓒为主题的山水画课程,第二期是以周之冕为主题的花鸟画课程,通过课程加深了留学生对无锡的认识。”无锡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自“馆校联盟”组建以来,博物院已与10余所学校签订了共建协议,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
业内人士指出,与社会资源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是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无锡的博物馆协会又增添了灵山博物馆、梅里遗址博物馆这两家新成员。”无锡市博物馆协会法人兼秘书长陶纯怡告诉记者,目前,无锡备案的博物馆有60家,从全省备案博物馆分布情况来看,无锡市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全省第一。“这些场馆类型多样,特色与优势各异。”宜兴市博物馆馆长杨潇提出,场馆间要形成合力,开展辐射面更广的文博活动。江阴市博物馆馆长翁雪花也表示,通过“大馆带小馆”等方式,才能延伸出更大、更具吸引力的展览。
博物馆能做的还有更多
最近,新开业的江南大悦城举办的国家地理图片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打卡。不仅如此,恒隆、八佰伴、万象城、红豆万花城等商业综合体也都在通过博物元素的美陈,或与文博场馆合作,为商场营造艺术氛围。与此相应,博物馆也需要不断更新“语言”,用大众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走进市民的生活,让博物元素、艺术氛围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赋能美好生活。
“上海自然博物馆值得N刷。”“为了看一眼越王勾践剑,我在武汉住了两天。”“河南博物院让你明白,什么是文物大哥中的大哥。”……为一个馆,赴一座城。当下,在锡城,“文博游”“看展式社交”在年轻人中颇为流行,“在这样的新趋势下,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就不应仅仅是展览空间,还应该起到文化‘发动机’作用,为城市空间提供更多博物元素和文化内容。”专家表示,“如何让‘文博游’不限于一时的热度,而是持续被大众追捧?文博场馆应该更为主动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让城市拥有更多可体验、可感知的文化元素。”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锡正在通过系统梳理、充分挖掘,整合盘活文博场馆资源,加快推进文博资源与文旅活动的深度融合,加强与城市的互动,让城市更有气质,让城市文化得到充分彰显。
题图:昨天,无锡博物院推出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宗晓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