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编织可能是小时候母亲用竹针织的毛衣或者用针勾的桌布,花样有限、款式传统,但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编织品的要求不光是保暖和实用,更要美观、独特、有品位。5月16日,锡阳红公益讲堂编织讲座在湖滨苑社区党员活动中心举行,众多中老年编织爱好者集聚一堂,欣赏时尚编织作品,聆听专家讲述编织故事,动手制作新颖独特的苔藓杯垫……乐享时尚编织生活。对这些现代“织女”来说,编织已不光是一项技术,也是艺术、疗愈方式。
资深专家分享编织故事
当天,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手工编织课老师、日本手艺协会讲师王继红与大家分享了《用我们的流年 编织美丽梦想》的编织故事。王继红自幼喜欢编织,有30多年的编织经验。2016年,她参加了日本手艺普及协会新系统VOGUE手工编织证书班培训,系统地学习了棒针、钩针理论和技能,2018年取得编织讲师证书。目前全国该证持有会员仅200余名。王继红参加编织大赛,多次获奖。她热心公益事业,多年来义务为惠山区长乐社区、蓝丝带巧手妈妈手工社、清名桥“爱心艺+益”手作课堂等开展手工编织课程教学,传播编织技艺。很多零基础的“编织小白”通过学习,成为了有一定技能的编织爱好者。一些残疾、处于困境的人士跟着她学习编织,心灵得到治愈。
“手不离针,线不离身”如今已成了王继红业余生活的写照。“编织是一项心灵瑜伽,我愿和朋友们一起在一针一线的穿梭中享受宁静、感受热爱。”王继红说。
编织活动受“织女”追捧
当天,王继红带了些她近期编织的作品与大家分享,有挂画,有用桂花染色再织成的披肩,有小动物玩偶,有舒爽合身的奥黛……“太美了!”“太可爱了!”“真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编织不出来的作品。”参加活动的“织女”们不由发出各种赞叹。大家不停地拍照、发朋友圈,有的忍不住把成衣套上身比试。
徐鹰也是一位编织爱好者,她告诉记者,她把编织融入生活的时时处处。做饭的间歇,她也能戳上几针。看电视、聊天时,她能不看手中的活“盲织”。她还喜欢自己设计款式,有一次织了一款红色开司米织品,既能当披肩,又能围在腰上当裙子,每次穿出去都非常吸睛。65岁的刘阿姨说:“编织陪伴我度过了人生至暗期。”5年前,刘阿姨的母亲去世,她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后来在好友的建议下,刘阿姨开始用圈圈绒编织蓝白相间的毛毯。这种编织虽不复杂,但要数好针数。数错了,格纹对不齐就不好看了。刘阿姨沉下心去编织,也渐渐走出了痛苦。60岁的陈阿姨根据孙女喜欢的卡通形象,搭配材料,编织了一个大眼怪兽包,惹得一众幼儿园小朋友“争抢”。
参与编织活跃了社交
编织,不分年龄性别、不受场地时间限制,上手比较容易,深受人们尤其是原来就有些基础的中老年人的喜爱。王继红介绍,现代编织融入了视觉、触觉以及情感,有些作品超越了传统构图的结构元素,通过线与针的交融,实现织物张力的可变性,让更多人产生共鸣。而且现代编织融入了更多的设计、摄影、绘画等艺术元素,扩展了参与面,一些成年男性也加入了“织毛活”的行列。目前线上线下有很多活跃的编织组织,大家在一起分享作品,交流编织创意、灵感和独特的编织工艺,既活跃了交际和互动,也缓解了生活中的压力。
锡阳红公益讲堂由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办)和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共同打造,自2021年推出以来,凭借优质的师资力量、新鲜的主题及活泼的互动方式,受到老年朋友的广泛欢迎。公益讲堂近期还将举办“美妆+穿搭”、养老基地探访等活动。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