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小泥人大世界

  □张颂炫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柳家奎,是无锡惠山泥人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代表作《我爱北京天安门》脍炙人口,成为惠山泥人艺术发展史上继承传统造型,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经典名作。柳家奎的创作,对于无锡惠山泥人创作优秀群体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柳家奎原籍浙江嵊县,1929年生,自幼热爱绘画、泥塑。考上绍兴中学后,他遇到一位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美术老师,在其影响、鼓励、指导下,柳家奎于1948年也考取了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易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他在这里学习了2年素描和国画基础课,于1950年进入雕塑系。雕塑系学生不多,老师却不少,几乎都是留法、留日的高才生,且都全身心投入教学,对学生倾囊相授。1952年后,柳家奎又参加了1年的苏联专家培训班。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事情,从而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无意中讲起他在法国留学时遇上的一件事:几个中国留学生刚到巴黎学习雕塑,有位法国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为什么要跑到法国来学习雕塑呢?中国本身有着古老的、出色的雕塑艺术,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老师讲到这里,不无感慨地说:“这位法国老师讲得很对。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雕塑艺术,可是我们很少有人去了解研究这些本土艺术。你们以后有机会去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看看,就会知道,那些东西太好了,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外国的好东西我们要学,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更应该好好学。”

  这番话对柳家奎来说,好似醍醐灌顶。他想到在嵊县老家时见过的惠山泥人,夸张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很独特,也很有艺术魅力。或许这就是缘分吧,1954年8月,柳家奎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惠山泥塑创作研究所,从事创作研究工作。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已有数百年历史、出了诸多名家的惠山泥人,有着自身的艺术规律和美学追求。作为民间艺术,从创作题材看,多选取那些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避邪归正、求子祈福、欢乐喜庆等内容,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老艺人从创作实践中摸索出了惠山泥人的基本创作技法,把它归纳成九个字,即“搭搭满、细细减、色色爆”。“搭搭满、细细减”指的是人物肌肉要饱满,但整体造型需简练;“色色爆”强调的则是彩绘时用色要强烈、鲜明,造成视觉冲击力。

  初出茅庐的柳家奎,年少气盛,把这九个字看简单了。他认为,从雕塑角度讲,这九个字强调的无非三点,一是造型饱满,二是删繁就简,三是用色强烈出挑。他一个美术学校雕塑系高才生,创作惠山泥人这样造型简单、彩绘并不复杂的民间工艺作品,还会有问题吗?

  他选好题材,充分施展自己绘画的功力和雕塑技艺,精心制作,力求去掉一些惠山泥人的“土气”,增加一点雕塑艺术的“洋气”,走出一条具有个人特色的创作路子。

  泥人模型做好后,他兴冲冲找到领导,要求迅速投产。领导说,你先拿去给老艺人看看,听听意见。柳家奎信心满满地找到所里一位做了几十年惠山泥人的老艺人。这位老艺人在业内很有名气,作品在市场上也非常畅销。对柳家奎设计的泥人模型,他只看了一眼便连连摇头:“不行,不行,你做的这件‘么事’,笔法太繁,添的东西太多,不符合惠山泥人的技法特点,不像‘倷泥嬷嬷’了。” 听到此话,柳家奎很不服气。他平时性格内向,不大说话,给人印象儒雅温和,其实是个很倔的人。他把泥人模型拿回去,修改了好几次,可就是通不过。他问老艺人:“就算多几笔,又有什么关系?”老艺人知道柳家奎有情绪了,但并不打算迁就,因为好钢都是千锤百炼淬出来的,他要给年轻人带好这个头。老艺人刚要说话,旁边一位老工人忍不住插话道:“你以为多几笔没关系?哪怕多一笔,我们在生产时就要多出千万笔来,这是要增加成本的。”这些话对柳家奎触动很大,冷静之后,他又进行了认真修改。

  接下来的几年中,柳家奎在火车站的门市部当过营业员,了解南来北往的旅客喜欢什么样的惠山泥人,也弄清了其中原因。他肩挑泥人担送货下乡,走遍丹阳、苏州、宜兴、洛社、扬州等地农村,了解掌握了各种农事情况。他深入工厂,学习掌握了一些生产上的操作技术。他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百姓生活,跟老年人拉家常,跟年轻人交朋友,跟孩子逗乐。在这个过程中,他画了许多素描,收集了各种人物形象,积累了大量素材,在惠山泥人创作上收获颇丰。他先后创作了《太湖之滨鱼米乡》《祥林嫂》《林冲夜奔》《岳飞》《武松》等上百件泥塑作品,有的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有的被工厂选中投产,盛销不衰。

  柳家奎这一代艺术家,服膺生活是创作源泉的观点。他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大多有生活原型。他认为,要走出惠山泥人在“两个结合”上徘徊不前的困境,还是要到生活中去寻找解决办法。1972年,柳家奎到无锡市五爱小学体验生活。一群小朋友高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情景,让他怦然心动:红扑扑的脸蛋喜庆纯朴,戴着红领巾健康快乐的身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和《大阿福》《三胖子》《小花囡》等带有喜庆色彩的传统题材作品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柳家奎眼前一亮,这似乎正是他一直求索、希冀能够创作出来的结合惠山泥人传统造型、又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泥人作品。他紧紧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灵感,回去后立即着手创作,几经周折,终于成就了泥塑作品《我爱北京天安门》。作品问世后,受到社会极大关注,收获了很多荣誉。

  1978年,柳家奎出任无锡市泥人研究所所长。翌年8月,作为惠山泥人艺人和创作设计者代表,他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在这次大会上,柳家奎被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

  此后,柳家奎进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一方面,他在研究所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筹建了惠山泥人博物馆,带出了一支塑、捏、绘老中青三结合的创作设计队伍,这支队伍成为无锡惠山泥人保护、传承、利用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他在创作上有了更多投入,始终保持着很好的状态。《洛神》《观音》《黛玉葬花》《寿星》《九老图》《待渡罗汉》《醉八仙》《高僧论道》等被奉为经典的惠山泥人作品,都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其中,《醉八仙》《高僧论道》《待渡罗汉》三件珍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尤其值得骄傲的是,邓小平1979年第一次访问美国时,赠给卡特总统的礼品中,就有一套柳家奎创作的彩塑作品《京剧脸谱》。可以这么说,柳家奎被称为惠山泥人的“一代宗师”,绝对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