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山古镇规划方案专家咨询会在锡召开,88岁高龄的无锡籍著名建筑师、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顾奇伟先生,专程从昆明飞抵无锡再度把脉惠山古镇规划,回望20年来惠山古镇规划的实施情况。本报记者对这位“大咖”进行了专访,倾听他对惠山古镇保护修复、申遗的想法。
访谈嘉宾简介
顾奇伟
1935年出生,江苏无锡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57年10月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省城建局工作,曾任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退休后从事规划、建筑设计、硕士研究生指导等工作。主持了昆明老城、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建水古城、红河泸西古镇的规划工作。2002年无锡启动对惠山古镇的保护修复,邀请顾奇伟领衔编制惠山古镇保护建设规划方案。
●做好八个字的题目:瞻前顾后、谨小慎微
问:您曾说过“价值决定一切”。现在城市更新的速度很快,在这样的发展语境下,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惠山祠堂群的独特价值?
答:无锡很早就对这一区域做了保护,没有作为城市发展用地进行大规模开发,这就为保护工作打下了好的基础。现在还有很多文化遗存留下来,都是依靠这个基础。无锡有良好的文化土壤,很多朋友因为对无锡文化有着执着的热爱,做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了已经埋没在市井中的祠堂群。因为有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使得无锡社会各界很多代人参与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我得以真正了解无锡,就是依靠这一大批对无锡历史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人,帮我解读无锡,进一步地认识无锡。
每到一地考察,我都会画图当笔记,但是对无锡历史文化的深层理解,还是离不开对无锡历史文化有深厚感情的朋友的解读。现在回望无锡的历史文化,回望惠山古镇的建设,重新来读这本“书”,我做的题目是八个字: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做保护工作一点都不能大胆创新,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是非常脆弱的。
●无锡本土文化的特点,是守本和开放
问:在您看来,惠山祠堂群对于无锡这座城市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
答:讲城市的特点、个性,首先要说守本,就是要守好无锡本土文化这个本。但守本,并不是固守。惠山祠堂群祭祀的对象有一些并不是无锡人。有的是对无锡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人们出于崇敬的心理祭祀他们。这实际上既是立足本土,又有对博大的中华文化的吸收。一些祠主不是无锡人,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开放的心态。不是一讲乡土性,就只是讲“守”。祠堂文化的核心,是尊贤敬祖,这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根基。所以无锡文化的特点,不仅是守住自己文化的根,而且包容吸收,这种文化心态一直延续到无锡近代,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这样的文化基因。所以讲保护发展,乡愁是一部分,但留住乡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吸收整体中华文明,并将其化为本土文化发展的营养的过程。
问:惠山祠堂群的价值是如此独一无二,作为现代人怎样更好地保护这一遗存呢?
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评定有一个价值标准,我们在保护惠山祠堂群时加上了两个价值。一个是古为今用的价值。因为有一些遗产,它可以作为科研的对象来研究,但是真正作为对社会有普遍影响的价值却不一定合适,无锡祠堂群体现的“尊贤、敬祖”观,是我们未来要继承发展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品质。
还有一个价值就是创造性的价值。祠堂在全国各地有一定的模式,门头、享堂,好多都是有规矩的。但是无锡的祠堂,有的守规矩,有的不守规矩,看似没有规矩实际上有规矩,这是一种创新。就像佛教的寺庙,最初人们都是“舍宅为寺”,拿出自己的家宅来供奉。无锡有的祠堂看似不守规矩,恰恰是守规矩,有着尊贤敬祖原生态的祠堂的功能,可以说是守住这个规矩,而不守某种程式化的规矩。所以无锡祠堂祭祀对象、祠堂形态形制的多样性,恰好体现出惠山祠堂群的独特价值。如果无锡祠堂个个都是门头、享堂这样一个模式,作为建筑,就没有特别大的价值了。一项遗产如果没有创意的内容,它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让修复后的古镇处在历史的信息环境里
问:您觉得文化生态的保护跟祠堂群的保护,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答:这些祠堂在惠山古镇落脚生根,从少到多,有多种因素。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的生态,社会、环境的生态。无锡祠堂群能够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密不可分。祠堂群位置离老城不远,又跟广大的乡镇连接,而且吸收了儒家、佛教、道教等传统文化在这个生态环境里面。所以,我们不能单一地去做保护。
我当时看了头茅峰路边上阿炳的墓,还有一个雕像,阿炳是近代人物,他的墓是这个文化生态里面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树林里面有一个很简洁的墓地,总感到有点“孤零零”,所以将其纳入惠山古镇文化生态的保护中,作为其中的一个文化元素。就像《二泉映月》,实际上它也在江南音乐这个文化生态里边。江南的音乐在中国音乐界里边,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不把《二泉映月》孤立化,而是视为这个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那这个文化生态就丰满了。将来回看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能感受到其“深厚”的内涵。
问:您之前曾走读江南水乡,这对您参与规划惠山祠堂群的保护有内在的关联么?
答:当然。我主张,在保护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同时,提升其“为今天所用”的价值。华孝子祠前面的四面牌坊,我认为是祠堂群里边的建筑精品。那时前面有一条游廊,5米左右,两边有水景。我们商量后决定把前面的游廊拆掉,把两个小水面连成一体,形成一个观赏四面牌坊的空间。这个就是我们在保护中要做的事情。
太湖水乡的个性怎样去很好地体现呢?不是修一些仿古房就完事了,而是要构筑一个特定的环境因素。无锡是江南水乡,城市建筑有其独特特点,在祠堂修复过程中要考虑到水乡元素,但惠山古镇是山脚下的古镇,没有沿太湖而建,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水乡古镇,不能随便把水引到山脚下。所以就要做好古镇风貌保护的工作,这个风貌带开发不仅要为游览提供方便,而且要提供老百姓需要的有现代生活功能的服务设施,更要让修复后的古镇处在历史的信息环境里面,让人们感到惠山古镇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带有中国现代的本土品质、习俗习惯的印记。
●城市不仅要健康聪明,还要善良
问:您曾表达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城市不仅要健康聪明,还要善良”。“城市要善良”,我们今天怎么理解?
答:中国的传统以及现在的发展都体现着以民为本这个理念。城市规划特别要注意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感受。别墅区不需要去过多关心,它们的主人有更多的资源去关心自己。恰恰是体现公众需求的公共环境,才能体现城市对普通老百姓的关心。所以,民本二字,在我们的城市规划里面恰恰是容易被忽视的。真正与老百姓生活有关的,还大有文章可做。所谓善良,不是施舍,而是真正的贴心,要细心体察这一部分人的需要,这个不太容易。但这样的“善良”恰恰是历史上存在的,能够不断积累下来,而且一直在支撑着一些古镇的发展。在当代,我们更要把这样的理念发扬光大。
●光讲以人为本不够,要讲以民为本
问:您在《走读太湖水乡城镇》那篇文章里面特地强调,很多民居的设计,比如照墙,实际上都是有实用主义的考量在其中,我们如何理解?
答:我主张现在带有本土特点的规划设计,除去那些形式上的,还要有内在品质。江南水乡古镇有一些共同特点,但看下来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老百姓方便。所谓原生态的照墙是什么呢?可以这么理解,前面一家房子最后边最难看的场所,养猪、上厕所、洗澡、早晨起来倒马桶等,不说它很脏,但也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后面一家有一个照墙,就是要做到清污分流。照墙将前面一户人家的排污通道和后面一户人家的院子隔开,后面一户人家门前清清爽爽,这个是民间生活里原生态的东西。我们经常讲创新,恰恰会忘了,它这个工作是为了什么而弄出来的。所以创新,有的时候既要往前看未来生活发展趋势是什么,也要看生活需要的源头。包括好多民居的马头墙,现在看是很好看的,实际上在过去主要是用来防火。
人本主义这个理念,我原来也很欣赏。但是后来想了一下,这个人本主义可能会变成我爱怎么搞就怎么搞。但是人是社会的人、集体的人,光讲人本,以人为本、以我为本不行吧?还是要讲以民为本。
●创新,要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问:以民为本,里面有一种特别的关怀,是吗?
答:我们有时候做建筑也想创新,但是创新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老百姓的感受怎么样。我们要学会反向来看,这个建筑可能会接受到什么样的检验。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奇思妙想,但是我做出来的是让老百姓感到舒服的、老百姓认账的。举个例子,云南玉溪是聂耳的故乡,修建纪念聂耳的公园时,我们做的并不是常见的“亭台楼阁”,在修建了一部分后,老百姓说这不对,不像个公园。因为在老百姓的固有观念里,公园就得有“亭台楼阁”。但是聂耳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我们认为用传统的建筑来纪念聂耳,似乎不妥。最后建成后,老百姓都说好,国内很多规划界的朋友也专门去看这个公园。所以说,创新是什么?创新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必须在情理之中。
(王恬根据访谈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