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人才峰会

无锡有“Xi” 人才有为

  

  “开放包容、低调务实”,始终是无锡这座城市的秉性气质;“无比爱才、锡望您来”,始终是无锡这座城市的心声愿望。2023太湖人才峰会开幕式上,中外院士、专家学者、知名乡贤等千余名高端人才齐聚一堂,为求贤若渴的无锡添薪助力、集智献策。

  无锡有Xi、星光闪耀!

  无锡有“席” 蓄势待发新征程  

  一部无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城市与人才共生共荣共赢的创业史、奋斗史,“爱才好士”的氛围一直浸润着这片江南胜地。开幕式上,无锡以城市名义聘任4名专家为人才强市战略顾问,他们聚焦人才这个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为无锡扎实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献上“金点子”。

  深推产才融合,激发创新活力

  李志刚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原巡视员、副局长

  作为人才发展专家,“熟悉又陌生”是李志刚对无锡城市发展最大的感受。“说‘熟悉’,是因为1983年首次来锡后,我每年都有机缘前来叙旧,而说‘陌生’,是因为这是一座人才涌现、产业日新的活力之城。在‘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中,无锡以‘人才杠杆’撬动城市发展。”他认为,无锡之所以能蝶变为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集聚的城市,人才与产业发展、城市进步同频共振,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如何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让各路英才竞相奔涌太湖湾?“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为无锡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李志刚说,无锡现有的50多万高技能人才,是城市发展重要的战略力量,提升现有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用好用活现有人才是关键。此外,无锡在改革创新中孕育出“四千四万”精神,拥有丰富的“企业家资源”,需倍加珍惜科技创新领域的企业家,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围绕人才链打造资金链,构建“资金+教育+孵化”生态闭环。

  “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环环相扣,宜居宜业的无锡未来可期。”李志刚期望无锡乘“太湖人才峰会”的东风,聚焦产业所需、企业所求招才揽智,深层次推进产才融合发展,催生更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让创新文化成为无锡发展之魂。

  无锡要加大青年人才集聚效应

  任泽平 知名经济学家

  在此前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的报告榜单中,无锡位列全国城市第12名。作为该榜单的设计者,任泽平作出了独家解读。

  “来看看中国的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往哪里流动。”经过研究世界上几十个经济体、上百年的城镇化历程,任泽平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人往大的都市圈、城市群流入,中国人口也是沿着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在流动。

  从全国来看,六成以上的人才流向了五大城市群,尤其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主。“根据我们的研究,城镇化率达60%是一个分割线,超过60%以后会发现,人才的集聚效应是增强的。”他说,无锡人才吸引力排名能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中排在第12位是非常优秀的,因为这里有着厚实的产业基础、优良的营商环境,从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在此投资兴业。对“95后”人才的吸引力,无锡排在全国城市第16位,还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年人才的集聚效应。

  任泽平说,人口的流入意味着城市有新的购房潜力,近5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前十的城市分别是深圳、成都、广州、西安、郑州、杭州、长沙、东莞、苏州和佛山,无锡也进入了前二十。

  无锡争做人才城市典范有三大竞争优势

  郭盛 智联招聘CEO

  智联招聘第二总部在无锡扎根以来,人才交付中心、数据中心以及品牌中心也均在无锡落户。郭盛这两年在无锡也观察到了非常多的人才“涌现”现象,在他看来,无锡在三个方面堪称人才城市的典范,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点是产业的先进性。”他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联网、新能源这些重点产业在无锡的集聚度非常高,无锡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也位列全国前十。“这笔巨大的投入意味着产业的先进性,也意味着大家对这个城市的信心,相信可以集聚大量的人才在无锡长期发展。”

  第二点是生活幸福感。无锡不仅房价收入比在全国万亿城市中极具吸引力,人均绿地面积以及医生、教师占人口的比重等,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这样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可谓幸福感满满。”

  郭盛认为,无锡的第三点优势是无处不在的链接性。“不仅指交通设施的链接,也指网络的链接、知识的链接。”他说,太湖人才峰会便是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它将各种资源进行链接,包括专家和企业家的链接、金融和人才的链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链接。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更加丰富的生态圈,带动一个城市向更美好的未来发展。

  无锡有“喜”佳讯频传谱新篇

  无锡的创新创业舞台无比宽阔、大有可为。开幕式上表彰了2022年度“太湖人才计划”顶尖人才团队、领军人才团队,兑现了第二个“亿”级人才支持。现场还举行了2022中国无锡“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一批知名赛事也纷纷授权无锡,进一步展现出强劲的“锡”引力。

  人才技术“双转移”深度链接锡企资源

  武贵龙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承载着基础学科研究的重任,而原创成果在高校科研成果中占主要比例,要推动原创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抓好‘链接’效应。”武贵龙说,要创造更多机会和平台,让人才、科研成果与企业链接,从而产生化学反应,“落地开花”促进经济发展。

  作为在江南大学工作过6年的“本土”教授,武贵龙对无锡城市文化和发展脉络颇有研究。“我们的团队既有‘无锡’血统,也有北京科技大学北方老牌特色高校的‘基因’,这对链接两地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和城市发展都大有裨益。”他提出,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要注重团队化、规模化和目标化,重点围绕行业共性技术需求解决问题,同时加深与企业的深入交流,将“课堂”设在企业中,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让研究成果有落地途径。

  人才技术“双转移”就是在高校和企业间架设的“联创桥”。武贵龙表示,要组建硕博团队参与研究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一旦有成果落地,研究团队和科研成果可一并进入企业,既有利于人才就业,更利于成果转化。眼下,无锡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联网、新能源汽车、软件与信息技术领域发展迅速,要充分利用好校友会和北科大人才技术“双转移”平台,深度链接无锡企业,探索健康、可持续的人才发展模式。

  全力打造“校友经济”无锡新模式

  刘萌 湖北省长江国际商会会长、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武汉市校友经济促进会会长

  “校友经济是知识经济,也是情感经济,更是一种独特的营商环境。”被称为“新时代校友经济第一人”的刘萌表示,校友经济的实践,与时俱进地拓展着校友经济的内涵与外延,新时代校友经济不仅仅是经济,还包含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公益等,已成为一个巨大的IP。

  如何激发校友经济助力无锡发展的动能,使其从校友情谊和城市情感即母校与母城,向价值需求和发展机遇转变?刘萌认为,“无比爱才、锡望您来”已刻入无锡城市发展的基因,是解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密码。立足太湖湾、辐射长三角,以招才为引、联合为道,有效链接大学、校友企业和城市,有效融合教育、科技和人才,无锡将创新打造校友经济新样板,为校友经济3.0模式贡献智慧与力量。

  如今,校友经济已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校友作为招才引智、助推创新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校友经济将在无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大展身手。”刘萌说。

  无锡有“戏”凝心聚力奏强音

  开幕式上,多个院士团队创新项目落地签约,并举办了长三角—粤港澳创新项目签约仪式。以城聚才,以才兴城,无锡产才融合发展路径愈加明晰。与会嘉宾也纷纷为无锡扎实的产业基础、一流的营商环境点赞。

  双湾融合,无锡发展势能“踏浪而来”

  郭嵩 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计算学系终身教授

  “双湾协同发展,产业是‘基石’,人才双向流动是‘引擎’。”郭嵩认为,在太湖湾与大湾区产业热度的双向传导中,需建立多层面、常态化的人才交流机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推动双湾深度分工协作和互惠共享,为无锡的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如何奏响“双湾”人才联动、产业协作发展的新曲?“太湖湾产业基础扎实、产业链布局全面,大湾区高校科研实力强、科技创新基础深厚,两地优势互补、珠联璧合。”在今年2月举办的无锡—香港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上,由郭嵩主持的香港理工大学数字科技应用创新中心落户无锡,让深耕云计算的他与无锡的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我们团队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导向,依托太湖湾和大湾区算网融合,为智能政务、智能制造等泛在智能服务提供支撑。”

  “我们正积极推进香港理工大学的科研成果在锡孵化与赋能产业。”郭嵩说,将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力发展大湾区与太湖湾资源互补的产学协同,建设研发孵化在大湾区、产业化在无锡的“科创飞地”项目,创新活动交流平台,以高端人才的互补、共建让无锡发展势能“踏浪而来”。

  打造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强磁场”

  龚霄雁 茵络(无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自落户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后,茵络医疗创始人龚霄雁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更有作为。他呼吁,无锡生物医药人才培养要强链、补链、延链,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依托,形成良好的细分领域人才生态,打造无锡生物医药人才“集聚地”。

  “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深感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龚霄雁说,企业所在的惠山区让他感受到政府对人才的“宠爱”,在创新创业、金融支持、人才引育留用等方面给予了重磅支持,一系列暖心举措形成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龚霄雁认为,目前无锡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高端化学药、生物制品、临床诊断和医疗器械等领域,需打通产业人才与技术的流通渠道。“在生物医药产业细分领域,人才和技术需要流通,这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他以茵络医疗为例,说眼下企业已与惠山区多家医院开展临床交流,掌握患者第一手资料,同时收集更多临床诊疗案例。未来,希望无锡在优化人才生态过程中,创造更多人才、技术和企业(医疗机构)的沟通渠道和平台,让庞大的患者群体更精准受益于前沿医疗技术。

  聚焦产业特色,点燃“人才引擎”

  李学明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与政策研究室主任

  人才是第一资源。李学明介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长三角研究中心落户无锡一年多来,围绕人才热点、难点课题深入研究,持续为无锡人才工作赋能。

  在李学明看来,现阶段人才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李学明认为,无锡应紧抓机遇、立足实际、主动作为,重点围绕“465”现代产业体系,聚焦优势产业特色,在人才使用、引进、管理、服务等方面精耕细作,点燃“人才引擎”,为推动无锡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下阶段,长三角研究中心将从哪些方面为推动区域人才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李学明表示,将充分发挥研究中心在人力资源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共同推动人才有关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合作。同时将重点围绕人才引进、使用、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共同开展人才政策研究。

  无锡有“悉” 携手并进筑未来

  为引好、育好、用好“第一资源”,我市积极强化全周期服务,大力营造人才竞相发展的良好生态。此次峰会精心安排主题式“院士午餐”,让“最强大脑”与企业家同桌共享发展“干货”,还为8对青年才俊集体送上新婚祝福,彰显了无锡这座制造名城的“硬核”与浪漫。

  “院士午餐”边吃边聊谋发展

  向院士“取经”,是很多企业家梦寐以求的事。此次峰会创新推出“院士午餐”,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无锡重点产业的企业家们与院士们边吃边聊,拉近彼此距离、搭建合作桥梁。

  “机会难得,重要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和谁吃。”无锡臻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海波说,午餐气氛热烈又温馨,同桌的都是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大家边吃边聊边思考,与周建武等院士畅谈产业发展方向,“大家都愿意为无锡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贡献力量”。他说,通过这次餐叙,企业之间、企业和院士之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加了很多产学研合作机会,“所以要感谢政府的牵线搭桥”。

  “我在午餐期间向五位院士求教并互留联系方式,期待将‘餐叙机缘’转化为‘合作机遇’。”雪浪数制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姜其强说,作为科创型企业负责人,他抢抓时机,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信息工程高层次人才招引等问题,与邓中亮、金双根、张彦等多位行业专家深入探讨。院士们对行业趋势和人才培养的独到见解令其受益良多,也让他对深度融合高校资源、布局人才储备赋能“工厂大脑”建设的企业发展路径充满信心。

  8对青年才俊集体接受新婚祝福

  择一城终老,携一人白首。为了让各类人才在无锡“宜居宜业”更“宜心宜情”,我市专门打造青年人才“心心向锡”恋爱交友活动,促成青年人才结秦晋之好。昨天的峰会上,来自无锡各行各业的8对优秀男女青年身着新中式礼服,在全场嘉宾的注目下,从市领导手中接过新婚礼物——“阿福阿喜”手办礼盒,沉浸在爱与被爱的喜悦中。

  成双成对,成业成才。连云港人赵楠与南通人李冰瑶是无锡市公安系统的一对才俊,两人在江苏警官学院就是校友。因为向往无锡的宜居环境,他们在无锡相知、相爱,也因为同样的兴趣爱好,一起组织策划拍摄了“反诈心战”“锡警反诈秀”等系列短视频,深受业内好评。今年,他们如愿走进幸福的婚姻殿堂。

  “太激动了,现场全是各个领域的院士、精英,他们创新创业的精神品质也激励着我们未来要携手走好每一步。”赵楠用“见贤思齐”来形容这场幸福感满满的仪式,并感谢“第二故乡”的开放与包容以及对青年人的悉心关怀,表示将夫妻同心为建设平安无锡贡献更多力量。

  峰会首款数字纪念品受热捧

  “‘阿福阿喜’的3D形象现代感十足”“快扫码领取,手慢无”……2023年太湖人才峰会首次推出数字纪念品,限量发行2023份,受到参会人员的热捧。

  数字纪念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对真实或虚拟物品进行数字化建模,并赋予其唯一标识符,具有可交易性的数字艺术品、收藏品等。市委人才办相关人士介绍,峰会推出的这款数字纪念品以“无锡人才”形象IP“阿福阿喜”为原型进行开发,每一款产品都拥有区块链上独一无二的编码,可永久被保存。

  “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多元展现无锡爱才重才引才尊才的诚意和态度。”该人士表示,我市将进一步开展IP形象的延展文创设计,打造更多接地气的品牌产品,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海内外传播无锡的“爱才之音”。

  本版撰稿  陈菁菁 孙倩茹 夏昊森 陈  霏

  本版摄影  宦  玮 吕  枫 敖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