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太湖周刊

问道惠山 探寻祠堂文化的当代价值

  张月、韩玲 文 / 宗晓东 摄

  在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大家庭中,无锡惠山古镇独树一帜。惠山脚下,历史上曾出现过150多座祠堂,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祠堂建筑及遗址百余处,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类型之全、保存之完好,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这片古祠堂群是大运河畔的璀璨明珠,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彰显着江南地域文化的形与神。5月22日至23日,江苏发展大会无锡行暨全球锡商大会“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问道惠山”分论坛在惠山古镇景区举办,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探寻祠堂文化的当代价值,为擦亮这颗明珠建言献策。

  ■ 弘扬祠堂文化的家国情怀

  和其他江南古镇的宜居安逸不同,惠山古镇的独特不在小桥流水、枕河人家,也不在世家望族绵延恒久的书香文化,而在祠堂文化。吴文化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庄若江指出,惠山脚下并非是江南望族的择居地,一开始,人们在此修建祠堂,多是为了扫墓和祭祀的便利。历久之后,祠堂渐多,鳞次栉比,蔚为大观,形成了惠山古镇独特的人文景观,又因为祠堂蕴含的深厚文化而使之成为“根文化”载体。“根文化”是维系一代又一代家族成员的精神纽带。对宗族血亲的祭祀、对名贤英烈的缅怀,就是对民族历史的寻根溯源,对国家和社会的情感认同。惠山古镇景区管理处文化总监金石声表示,在千百年的演进过程中,惠山祠堂群表现出了旺盛的再生能力,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滋养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成为其思想道德、家风家规、为人处世、修齐治平等行为规范的重要来源。惠山祠堂群的价值应该被更多人所认识。

  祠堂所蕴含的家族文化、道德伦理、尊重先祖等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专家学者们认为,挖掘、维护和传承祠堂文化,不仅有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中国人没有信仰吗?在无锡惠山祠堂群,有‘中国信仰’的真相。”文史学者李文扬表示,无数的海内外华人在惠山祠堂群寻根问祖,守望信仰,传承中华文化,展望未来,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中国人信仰祖宗,这是中国人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中国人信仰圣贤,这是中国人对家国情怀的认同……由这些认同带来的中国信仰,是新时代中国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命脉。“在风云际会的当下,我们尤其需要高扬‘中国信仰’。”李文扬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的这种辩证关系,既是历朝历代开展地方治理的主要模式,也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青年文化学者王辉表示,当下,科技革命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不妨从历经了时代检验的祠堂文化中找寻答案。惠山祠堂祭祀的诸多先贤,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们有着“家国一体”的思想观念。“如张载、范仲淹、陆贽、李绅……无锡人祭祀他们,是希望把家族的德行、家训与国家的德治、法治并行起来,让家国情怀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在王辉看来,惠山祠堂群积淀了中国人最根本、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因此惠山祠堂群不仅折射出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也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体现,这也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祠堂文化的当代价值。

  ■ 打造文旅融合的样板典范

  把惠山古镇打造成文旅融合的样板典范,才能更好地彰显祠堂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其成为更多人的出游目的地。眼下,惠山古镇二、三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围绕“旅游+”新业态,惠山古镇已经推出了“崇德倡廉”文化旅游线路、历史文化研学课堂、非遗技艺传承展示等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牌的文旅产品,形成了文旅产品的有效供给体系。据悉,惠山古镇三期项目将以“二泉映月”为文化IP,打造“国乐之城”,建设世界级的国乐交流高地。“这样的创意恰如其分,在规划内容上,需要系统化呈现这一IP,实现城市标识度的提升。”庄若江说,无锡是“二胡之乡”,也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宝地,在当下,完全有条件将更多的音乐人聚集到惠山古镇,赋予这一IP新内涵。

  “惠山是无锡人的家山,也是无锡最早开发的城郊文化活动地和游览景观区。”文史专家汤可可表示,惠山祠堂建于园林之间,实现了其作为园林的内在功能,满足了人们游憩、赏玩的审美需求。时至今日,更应该充分发挥祠堂园林的文化功能,借助这一优美的空间,拓展祠堂的相关文化活动,发挥其游园赏景、寄托性情、传承教化的作用。专家建议,景区可以对现有的文旅线路进行深度包装,优化组合,精心编排并推出秀美生态观光游、历史文化研学游、家国文化寻根游、非遗文化体验游等具有惠山古镇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以适应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同时,惠山古镇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充分运用自身独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打造更多的文化品牌。

  在专家学者们看来,惠山古镇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IP,应当不断深挖其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镇江方志馆顾问霍义平建议,活化利用“惠山庙会”这一IP。惠山庙会自1994年恢复举办后,内容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提升,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非遗名录,其社会、文化、经济等时代意蕴不断显现。“在延续城市文脉、唤醒城市记忆的同时,庙会还可以带来巨大的人流量,带动周边住宿、餐饮、购物、贸易等,还能营造更为优质的营商环境。”霍义平提出,依托庙会,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展示、传播手段,可以使参观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全方位沉浸式体验惠山庙会盛况,从而更好地彰显无锡元素,讲述无锡故事,这也是吸引年轻人打卡的可行之举。

  ■ 重视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惠山是无锡乡土文化资源的宝库。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指出,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天然责任,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继承和批判的思想引导下,发现和发掘其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因素和转化途径。此次“问道惠山”的论文交流活动中,一个年轻的身影让人眼前一亮。她就是来自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学生戈羽涵。围绕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该校开设了相关校本课程,让中学生做口述史。戈羽涵是“‘00后’对话惠山泥人”口述史项目的成员,她整理出了惠山泥人传承人丁国安的口述史。

  “与传统文化的相遇,是一种必然,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它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戈羽涵告诉记者,他们从制作惠山泥人的一抔乌土开始,深入了解惠山泥人的历史,看到了家族传承与时代发展的交织,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也意识到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与传承人的对话中,戈羽涵和同学们感受到传承人对惠山泥人的热爱,也看到传承人的创新。“他们正在积极改变,跟上时代潮流,希望让惠山泥人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戈羽涵说。

  戈羽涵和项目组其他成员在惠山脚下采访完丁国安,已是傍晚,惠山古镇的灯正好亮了。“那个瞬间,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传统文化,也可以被点亮!”戈羽涵说。她的指导老师张雪亚表示,学校也是希望通过做口述史的方式,让乡土文化传下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姚起亚认为,惠山古镇有很多尚且无解的“谜”,他希望有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入惠山祠堂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惠山祠堂文化代代相传,教育和帮助了一代代人的成长、成才、成功,在一代代人的接续研究与传承中,惠山祠堂文化也将发挥出更大价值,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该论坛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地方志学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南大学协办,江苏省地方志学会、交汇点新闻、中共无锡市委统战部、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无锡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地方志》编辑部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