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市民反映一些水果店扫码支付时,需注册会员方可享受正常价格,有的奶茶店扫码点单页面繁琐,需经过加群加公众号等操作才能进入主页面,关注后更是会收到大量广告。令人疑惑的是,扫码本应是技术带来的生活便利,为何反而带来了限制与困扰。
二维码的使用已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停车缴费到餐饮购物,越来越多的场景采用扫码支付和下单来替代人工服务,这无疑让商家降低了成本,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省去了长时间等待。然而,许多店铺都要求消费者扫码后关注公众号或注册会员才能使用服务,不授权则无法操作,这迫使消费者被动让渡个人信息以获取服务。扫码之后,消费者还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商家大量的推送广告,这些无疑成了消费者使用扫码服务的阻碍和壁垒。强制扫码背后的主要动机是商业利益的驱动,商家将此作为推广涨粉的方式,通过扫码强行“圈粉”,后期推送广告将流量变现。扫码过程中也潜藏更大隐患,商家收集的客户生日、地址、手机号等隐私信息存在泄露的风险,而消费者对于商家如何使用信息缺乏监督途径。
各方携手,才能真正守护好消费者信息安全,让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据了解,相关法律都为商家强制扫码行为划定了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近期,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开劝喻相关经营者,不得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小程序进行自助点餐或购物、缴费。这就意味着强制扫码点餐、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涉嫌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消费者应提高警惕,不轻易在不明来历的小程序或公众号上提供真实信息。同时,密切关注个人信息使用政策,了解信息去向;商家也应换位思考,提供真正便利的消费体验,而非过分关注短期利益;平台方面,需要加强监管,遏制商家违规收集信息的行为。
(王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