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教育周刊

以“三融”为引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庆堂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简称“三融”),“职普融通”要解决教育内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通而不畅”的问题,完善现代职教体系,不断拓宽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通道;“产教融合”要解决高职与经济(产业)“合而不深”的问题,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协同育人水平;“科教融汇”要解决高职与科技“汇而难融”的问题,推动高职与科技创新融为一体,提高师生应对关键领域技术难题的攻关能力。高职教育“三融”改革,就是坚持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立足江阴,根植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学院以“三融”为引领,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实现“专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校园更美好、师生更幸福”的美好愿景。

  拓展成才通道 助力职普融通

  学院积极融入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样板建设,通过“下拓上联”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拓”就是拓展生源渠道,构建中高职衔接培养的立交桥。学院牵头领建江阴市职业教育联盟,2022年入选“江苏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学院依托职教联盟,积极构建了“3+3+3”(中职3年+高职3年+毕业后3年)职教一体化人才培养框架,贯通中高职衔接与就业后培训,聚焦把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9年关键期。“上联”就是积极打通升学渠道,为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学院与江苏理工学院在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专转本”联合培养项目和高职与应用本科教育“3+2”分段培养项目上实现了合作。2023年9月起,学院承接江苏理工学院旅游管理和汽车服务工程两个专业的“专转本”学生培养任务,学生毕业时获得江苏理工学院本科文凭,符合条件的可获得学士学位;同时,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招收“3+2”项目学生,前三年在学院学习,获得专业毕业证书,后两年转段到江苏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学习,毕业时获得江苏理工学院本科文凭,符合条件的可获得学士学位。学院加大就业创业工作支持力度,连续四年荣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获评“无锡市职业教育就业创业工作成效突出学校”。

  围绕协同育人 深化产教融合

  学院紧紧依托强劲的产业背景,强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布局与江阴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主打产业高度契合,与江阴“345”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密切关联。通过校企共建,学院先后取得了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生产性实训基地、江苏省首批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等内涵建设标志性成果。学院依托本土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60多个,在满足全院各专业实习、实训和就业需求的同时,彰显了学院依托行业办学、校企深度合作的特色。学院完善“政行企校”四方协同机制,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集成平台。创新推动了以产业学院为代表的校企合作综合实体项目,目前已建有海澜产业学院、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学院、装饰装修产业学院,其中海澜产业学院获评无锡市示范产业学院。“江阴高端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获评无锡市重点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无锡市职业教育名校名企合作项目,共同体的主打专业——数控技术获评无锡市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初步形成了“源于企、立于德、精于技、成于恒”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文化。

  推进科技创新 实现科教融汇

  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要走科教融汇之路,汇聚科技资源,实施科教协同育人。学院正以科技赋能,努力重塑江阴企业的“一线人才的培养中心”“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技术创新的服务中心”,实现“产业链—科技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匹配。

  未来三年,学院将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发挥博士团队科研优势,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科技应用研究中心和平台。通过举办科技作品大赛、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学院大力培育创新型“现代班组长”人才,在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合作中,不断提升学院科技能级和科教融汇能力。

  (作者系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