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闳约深美,水流花开

——畅怀查元康先生诗画相映、陶印成趣的艺术王国

  □周晓东

  当朝阳亲抚着飞檐翘角,锦竹园东篱雅室墨香四溢,查元康便开始温一壶茶,写几笔字,听山下花开花落,观人间烟火熙攘。待到神清气爽、心情笃定,便展开卷帙、心追神摹,刀笔融合、悠游印海。

  中国陶都,江苏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下,素以出产紫砂矿土而名世。千百年来,这里深藏着无数的五色泥土,流动着不绝的琅琅书声。近三十年前,元康举家从山镇张渚迁居紫砂陶的故乡丁蜀。近十年前,他又在黄龙山脚下的锦竹园栖息安居。

  东篱雅室内,聚合着那些化也化不开的古旧气息,朗照着一个简约洒脱、疏朗浑然的查元康,以及那些独具一格、气宇不凡的诗书画印。

  一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个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山镇张渚,一如周遭绵延的群山和清清的水流,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苍郁之气、温煦之气、厚重之气。张渚镇区街巷交错,形如棋盘,被当地人亲切地誉为棋盘街。2017年,已然成为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查元康,在一篇名为《棋盘街往事》的散文中,深情写道:

  “南北街区中间以桃溪河相隔,恰似棋盘河界。空中鸟瞰,尽显棋格特色。它像一条绿色绸带,逶迤曲折,最终汇入西氿。”“千百年来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根深蒂固还在延续。棋盘街的故事像一坛陈年的老酒,似一首隽永的诗篇,是一曲生生不息的生命赞歌。”

  多年以后,当我们捧读这篇浸润着元康情感与心血的文章时,一定会深切地感受到,这分明是他生命密码、艺术基因的自我坦承。一个鲜活艺术生命的源头,也许早就在冥冥之中于不经意间定格了。

  元康少时,其父落难,家境颇艰。但是,查门“清贫以守志、君子以自强”的家训,从来都是金石之声、天籁之音,铮铮然直入心底。在棋盘街,元康结识了街坊“王骆驼”。“王骆驼”,常州人氏,因其以刻图章谋生,精篆刻、善书画,且满腹经纶,弯背形似骆驼,时人便以“王骆驼”称呼之。少年元康追随王师父左右,目光所及、心灵所涉,皆于洁白纸上、方寸印间泛起点点灵光。王师父授其《六书通》要义,他皆熟稔于心。小小年纪,便深得王师父赞赏。

  元康书法启蒙,则随刘鸿川先生,先学颜真卿,后习褚遂良,继而研习古文、诗词,转而师从毛国强大师,泽如时雨,伯乐良骥相得益彰。一本《诗词格律》(王力著),一本《毛公鼎》(秦诏版),一本《月仪帖》(索靖著),成为陪伴他多年的枕边书。他渐入堂奥,愈来愈领悟到书法、篆刻更适合感悟与意会,也更需要付出真诚和耐力。

  时间很快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是一个百废待兴、朝气蓬勃的年代,青年们对未来充满希冀和憧憬。1983年,江苏省总工会、江苏工人报社联合举办全省职工书法篆刻比赛。青年元康欲以篆刻作品参赛。彼时,山乡小镇相对闭塞,知晓篆刻者少之又少,篆刻创作者更是凤毛麟角。苦于心中无底,元康便刻了“青年先锋”“时代楷模”“闳约深美”等八方印及边款,连同一封求教信,一并寄给了著名书法家、时任无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高石农先生,向其请教大小篆入印的有关方法。

  高老很快用毛笔,以自己独特的行书,阐明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我个人意见,为了章法结构需要,可以夹以大篆,可使印面中的朱白或方圆等更为生动,但切记不要过于怪诞,这样不仅不会生动,反而变得俗(匠)气了。”高老的循循善诱,如醍醐灌顶,让青年元康终生难忘,因为这不仅关乎艺路繁荒,而且关涉艺途真伪,所谓人间正道、艺坛初心,皆仰仗于文字背后的思想光芒、精神力量与人格魅力。

  最终,他的那组篆刻作品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这是元康平生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次获奖。遇见高石农先生,应当是元康一生的幸运与幸福了。

  青年元康有着阳羡茶一般的恬淡从容,在艺术的征途上跋千山涉万水,得古人心法而融会贯通,积滴水穿石之功而渐成气候,篆书深得《毛公鼎》精髓,草书力追《月仪帖》核心。1986年春天,山镇青年、书坛新秀查元康终于一鸣惊人,一举摘得西泠印社全国篆刻作品评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得当代大家韩天衡先生青眼赏识,元康被收为入室弟子。

  二

  在查元康内心深处,常与之进行一场又一场跨越时空对话的,是李白、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卢仝、欧阳修、苏东坡……这样重量级的文人墨客;是供春、时大彬、陈鸣远、惠孟臣、邵大亨、杨彭年、吴冠中、徐悲鸿……这样重量级的紫砂书画名家。元康敬重他们、景仰他们、追随他们。一个大胆而出人意料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渐升起:创作姓名印,向历代先贤和祖国文化艺术高峰致敬。

  众所周知,姓名印和词句印(闲章)历来都是篆刻家创作的大题材,许多近现代名家的代表作也多为姓名印。譬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厉良玉,他们都以强烈的空间措置与横斜相参的线条组合,在咫尺方寸之间形成雄奇恣肆的印风,造就桀骜不羁的人格。但是,一般而言,姓名印属命题创作,它常常会受到时间、空间、印材以及文字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完成一件文字无误且刀笔俱佳的姓名印作品,殊非易事。且不知从何时起,姓名印的创作逐渐式微,现代印人大多将主要精力投向词句印的创作。

  知其“不可”而为之。元康倚仗笔墨金石功夫,续接曼生气脉,融入文人情怀,以最浓的清气、最强的文气、最大的静气,从2005年春天起,构思、酝酿和创作一部以“姓名印”为主题的篆刻作品集。十年磨一剑。终于,在2015年12月,一部名叫《元康紫砂印》的篆刻作品集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这部紫砂印集,收录印作二百余方,无不峭拔雄健、卓尔不群,它们直接指向一个个茕茕孑立的艺术灵魂,一条条绵延不绝的艺术长河。

  黄龙山下,香樟林间。元康携着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厉良玉他们的手,一路奔跑,一路悠游,今古相融的写意印风一路喷薄而出,完完全全摒弃了纤细、低俗、油滑、甜美一路,而直取古拙、浑厚、苍茫、老辣之风。

  三十多年前,韩天衡先生曾书赠元康对联一副:石醒思路捷,刀醉意境狂。三十多载春华,秋实累累。元康用一以贯之的孤独的艺术醉意,与诗书画印长相厮守,忠实地践行着天衡先生的谆谆嘱托,将生命的力量融于法度,把时光的久远融于视觉。他的手指轻轻地拂过去,一把刻刀便攒足了生命中最美好的韶华,不动声色地向着雄浑、荒远与温暖而去。

  三

  这些年来,扯空扯远,悟虚悟玄,大量时间在笔底流过,查元康却没有丝毫惋惜。因为,他愈发懂得,人世间最美好的风景,从来都是朴实而开阔的。

  2021年深秋,著名作家徐风先生陪同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先生造访锦竹园。其时,元康正在创作一部新著——以唐代诗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为原旨,设计数量对等、创意呼应的紫砂壶系列作品,并亲自陶刻装饰、赋诗释义。

  山风轻拂,两颗诚挚的诗心在碰撞、交汇、融合。有顺先生应元康之邀,信笔写下“壶为诗留”四个大字,古拙淋漓之风扑面而来,当即被定为该书书名。一段艺坛佳话,在黄龙山上悄然诞生。

  数月之后,一部浸透了元康心血的书稿,终于由古吴轩出版社付梓印刷。《壶为诗留——查元康诗书画印壶陶艺作品集》,封面封底皆为白色主基调,间以数枚印章、几幅书画、一柄提梁,恰似秋光里的老树寒烟,藏匿着许多神秘的未知,隐隐透出些许雍容与从容、温暖与温馨。

  唐代诗人司空图,以散淡坚贞、隐逸闲适而青史留名,《二十四诗品》为其一生巅峰之作,被《全唐诗》收入三卷。元康原创七绝二十四首,以诗境寻道,一路走进《二十四诗品》,继而完全且甘愿地融入了他心中的那片圣地。二十四把壶,二十四方印,二十四幅画,二十四首诗,分明是一场恢弘博大的艺术四重奏。

  徐风先生在一篇题为《缘分天注定》的序言里,这样评价《壶为诗留》:“元康兄独运机枢,辨识雄浑、感知冲淡,赏析纤浓、品味沉着,俯仰高古、独享典雅,鉴别洗练、意融刚劲,畅观绮丽、濯足自然,回味含蓄、神驭豪放,提炼精神、道窥缜密,收放疏野、妙觅清奇,探涉委曲、驰骋实境,感怀悲慨、智掇形容,解译超诣、吸纳飘逸,高瞻旷达、心随流动。二十四个词句,仿若二十四个妙境。”

  作为贯通古典美学与现代文艺的美丽通道,《壶为诗留》成为进一步激活元康诗思的又一重要能量与力量的源泉。更让人深感慰藉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元康,往往于时局困顿、生活黯淡之时,源源不断迸射灵感的光芒,激发创作的动力,给人以无限的心灵抚慰和无比的人生温暖。

  元康的诗书画印,笔笔见性情,刀刀现功力,常常于心神与意境交融、写实与空灵辉映中,抵达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之境。其书法体韵遒劲、飘逸儒雅,出秦入汉如风行水上;其篆刻陶印取法武威、居延,得古玺风范、求印化效果;其文人画以篆书线条进入,笔笔中锋、进退自若,有“虫蛀木、锥画沙、屋漏痕”之感。

  是的,他从来都是泊在阳羡大水上的飞鸟,栖时静水深流,飞时水流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