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保健周刊

家长急煞:孩子除了上网其他都不感兴趣

心理专家引导青少年珍惜青春时光杜绝网络成瘾

  不少学生想趁着暑假好好过一把网瘾。一些家长担心,平时活泼好动的孩子在家里电脑、手机前却安安静静,叫吃饭都不理……这难道就是网络成瘾吗?对此,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精神八科(药物依赖科)主任医师罗瑜表示,网络成瘾是一种疾病,有其相应的诊断标准。青少年在平时使用电子产品时要有节制,否则容易陷入网络成瘾。

  爱上网并非都是网络成瘾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归为精神疾病,“网络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罗瑜介绍,“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多方面,如生物节律紊乱、饮食无规律,容易引发失眠、头昏、胃肠不适等神经、消化系统疾病。过度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空间,长时间脱离现实环境,还会导致个体亲情关系冷淡,对日常事务失去兴趣,家庭成员关系紧张,进而诱发焦虑、抑郁、自卑等多种心理问题。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成瘾影响更大,不但影响其身体生长发育,而且沉迷上网常会导致其学习成绩下滑、厌学、辍学,无法完成学业。

  在如今这个网络普及的时代,青少年无法生活在网络之外,如果他们没有良好的上网习惯,就很容易陷入网络成瘾。罗瑜介绍,当然,爱上网并非都是网络成瘾。当个体使用网络的时间、频率以及程度明显无法控制,并对网络以外的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同时影响到工作和学习等社会功能时,则有可能达到网络成瘾了。

  网络成瘾风险在青春期最高

  一名16岁的女生,逐渐迷恋上网打游戏,越睡越晚,严重时晚上不睡,白天不起,一天只吃一顿饭,经常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上课时瞌睡、走神。家长催促其睡觉则心烦、发脾气,早上起不来,多次请假,最后因其自称对学习不感兴趣,拒绝去学校而辍学在家。经过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评估诊断,符合网络成瘾的诊断,但同时她还存在中度抑郁情绪,在沉迷网络背后还存在同学关系矛盾及亲子关系欠融洽等。经过近3个月的药物干预并接受心理支持辅导,该女生能够听从医务人员建议,逐渐纠正其作息规律,并积极参与一定的体育运动,情绪逐渐好转,上网时间逐渐减少,每天愿意安排30—60分钟看看书、做做作业,也有了主动回到学校学习的愿望。

  罗瑜介绍,临床上的网络成瘾患者中,很多都是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有调查显示,网络成瘾在中国的患病率5%—10%,青春期风险最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复杂多样,有内在和外在原因,有的网络成瘾本身并不一定是问题的“原因”,而是隐藏在成瘾行为背后的“结果”。网络成瘾与大脑内的犒赏系统有关,当青少年玩网络游戏时诱发多巴胺释放,犒赏效应让他们进一步喜欢玩游戏。网络成瘾的学生往往还具有自卑、内向、孤独感强等性格特点。有些青少年因亲子关系紧张、父母过于强势,选择通过沉迷电子游戏摆脱父母控制,进而获得自我掌控感。也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总是被老师、家长批评,感到挫败。当他们发现在游戏中可以击败别人取得胜利时,就会通过游戏来补偿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的成功体验。

  家长不重视或粗暴干涉都不可取

  网络成瘾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家长如果在孩子刚接触网络时即予以合理引导和干预,就能尽量避免孩子陷入网瘾。然而,一些家长要么不重视,要么粗暴干涉。如仍有个别家长通过直接断网、没收手机、指责打骂、安装监控等手段限制青少年上网,这样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增加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还有家长病急乱投医,通过网络、亲朋好友寻找所谓的“戒网瘾机构”和“大师”,希望能有“神奇”方法快速改善和制止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结果花费了大量人力、精力,反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这些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达不到较好的戒除网瘾的效果。”罗瑜介绍,家长不应该以打骂、责怪的方式对待孩子,不应该对网络游戏等电子产品“一刀切”,而应该以尊重、包容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家长应该改变沟通方式,改善亲子关系,在孩子接纳认可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制定上网时间计划,明确其上网目的,同时做好表率、示范,控制好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与频率,以身作则。孩子网络成瘾有时是为了逃避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心理需求,多关注孩子成瘾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另外,倡导家长以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孩子,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要合理,对他们取得的各方面的进步都要给予积极肯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应多陪伴孩子,增加亲子互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快速成长中的青少年能够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避免或减少虚拟社交。家长若发现孩子可能存在沉迷网络的情况,建议积极寻求正规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卫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