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开掘新深度、拓展新境界,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硬支撑”

探索江南文脉传承创新的“无锡模式”

  □本报记者 韩玲、张月

  编者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中华文明的孕育发展过程中,吴文化、江南文化、运河文化、工商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在这些文化中都有着深刻而集中的体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锡优势明显、责无旁贷。本报今起推出“文化传承看无锡”系列报道,带您一起摸清“家底”、鉴往知来,在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中,找准属于无锡的前进坐标,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无锡,北倚长江,南滨太湖,是底蕴丰厚的吴文化发源地。古运河穿城而过,润泽一方沃土。芳草佳木,水色浩渺,自古以来,无锡就是文人逸士的渊薮之地。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在这里起航,如今,这颗“太湖明珠”正在释放更为多元的水乡魅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推动中华文化多样性发展和中华文明创造力跃升,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更是一个时代命题。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江南文脉地位重要,内涵丰富,魅力独具,蕴含着时代进步的“密码”。无锡正在积极探索江南文脉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充分激发江南文脉的时代价值,在创新发展中延续文脉,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

  贯通古今

  文化遗产尽显魅力

  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5处(577个点)。在良渚文化时期、商周时期和近现代工商业发展过程中,无锡都曾有卓尔不群、引领时代的阶段。认识无锡在江南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离不开大力度的考古探源工程。

  最近,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的“探源科考舱”内,对出土于无锡马鞍遗址的两座马家浜文化墓葬进行了实验室考古的直播,吸引了310万人次在线观看。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说,实验室考古是文物保护和科研最有利的手段,在无锡,他欣喜地看到了一个实验室考古的典型场景,为公众考古教育作出了成功示范,让人们得以近距离感知遥远的江南文明。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历史为无锡积淀了丰沛迷人的文化遗产,无锡正努力推动江南文脉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锡市文物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近4亿元;《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覆盖两市六区;《关于开展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使出让土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净地”;高位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设立专门研究院和发展基金;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启动编撰《无锡史》……一项项实笃笃的工作内容,彰显出文化建设的力度,也展现出这座城市对历史的敬畏。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无锡启动了首届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推出一系列活动让文物“活”起来。现场,以鸿山遗址出土文物为原型创排的沉浸式舞台剧《玲珑球》首次亮相,讲述了江南文明的萌发。围绕无锡吴家浜遗址,(下转第2版)

  探索江南文脉传承创新的“无锡模式”

  (上接第1版)无锡以数字艺术复原的方式展示了这座商周时期的江南水城,再现吴越先民的生活习俗。此外,鸿山遗址博物馆携手南京博物院,对鸿山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进行了三维数据采集,用数字文物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脉传承

  描绘诗意锡式生活

  夏日的午后,小娄巷内游客身着汉服行走在其中,在街巷个性十足的店铺内体验熏香、挂画、点茶、插花等文人雅事。按照《无锡市文物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正式启动改造保护后,文保专家对街巷整体布局、建筑单体结构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恢复了金胜神庙和古牌坊等历史地标,完善巷子的传统空间肌理,使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布局更加完整合理。而各类潮流小店首店的入驻,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了新的链接通道。“我们就是要传承创新江南文脉,要在守护中为江南文脉的流淌开掘新深度、拓展新境界,让江南文脉更好地奔流向前。”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樊和平直言。

  软糯吴侬软语反复吟唱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在无锡,人们过着与山水共栖的慢生活:相约东林书院赏实景展演,品江南早茶,体验传统书院生活;到钱锺书故居追寻大师的读书生活、精神世界,玩一场沉浸式“剧本杀”;在中共无锡工委机关旧址(培南小学)上一堂党课,听一场讲座,接受精神的洗礼……为了让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无锡不断拓宽“让文物活起来”的路径,传统建筑在内在活力被激发的同时,也生长出越来越多现代风格的创意空间和个性业态。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蓉运壹号、运河汇、运河外滩、北仓门沿着运河的这些创意园区,脱胎于工业遗产,而更成为现代生活的“最佳代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探索城市文明发展之路,揭示中国传统城市发展道路、特征及其规律,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以及深化对中华文明特质的认识。“历朝历代,江南文化总能以一种开放包容、汇通畅达的姿态寻求和谐共荣,并为新的文化体系的建立输入优秀思想资源,成为中华文化系统的重要互补和引领元素。”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若江认为,在传承江南文脉时,要把吴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融汇起来,创新利用更为完整、体系化的脉络,充分重视文化的战略价值,助力江南文化更好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硬支撑”。

  城市IP

  非遗赋能创意业态

  绿水青山,风月无边,江南非遗文化灿烂多姿。无锡正持续激发非遗的活力,着力让他们成为城市IP,进一步释放现代价值。在中华老字号穆桂英品尝非遗特色美食,到书码头欣赏一场正宗的评弹演出,漫步窑群遗址博物馆亲手体验无锡窑业古老的烧制技艺,去到祝大椿故居赴一场天韵社的古琴雅集,在中山路红豆万花城有专门的非遗项目体验区,大成巷的锡剧艺术中心内好戏不断。近日,无锡发布了“运河水弄堂非遗特色休闲游”等8条“乐游无锡”非遗旅游线路,创新非遗消费场景,供给市民和游客更有“文化味”的文旅体验。非遗和旅游的融合,不仅让非遗走进了现代生活,而且让旅游增添了文化底色,成为值得回味的难忘之旅。

  无锡现有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无锡精微绣、无锡留青竹刻、锡剧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1项。这些非遗项目散落在无锡各处,守护着生生不息的江南文脉。文化学者、江苏省文化馆原馆长戴珩指出,“活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展现多彩的中华文化与深厚的民族记忆,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成为开启人民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

  位于无锡西水墩文化公园常态化举办“西水市集”,通过观非遗、赏非遗、品非遗、听非遗、游非遗、购非遗,带市民走进最鲜活的“非遗”世界,尽显“锡式”生活的优雅美好。不少“赶集”市民直言:“这个非遗大集到场的非遗大师阵容豪华,不管颜值还是内涵都特别棒,平时想去感受和体验的非遗项目都在现场。”据悉,无锡正大力实施“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工程,从创新市场供给、推进融合发展、加快人才培养等角度有的放矢地进行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选树100名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发1000项具有市场前景的非遗产品。建设集精品展销、非遗研学、实景演艺等功能于一体的“锡作范”,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协作、品牌授权、连锁经营”的非遗推广营销平台。同时,精心打造“乐游无锡·非遗购物节”,组织全市非遗店铺、老字号、非遗文创企业参与其中,拓展线上线下多元化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