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科创周刊

科技在产业链的各个关键节点“发光”

阳山水蜜桃“芯片”成长记

  □本报记者 裘培兴

  一早5点多就下地采桃,70多岁的赵逸人和50多岁的孙建勤汗透衣衫。作为省乡土人才工作室领办人、阳山水蜜桃种植技术带头人,他们与来自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专家一起,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土地上研发,靠勤劳摸索把阳山水蜜桃的科技基因洒遍桃林。

  从4角一斤到现在论个卖钱、从800亩桃林到如今2.5万亩“蜜桃森林”、从2个当家品种到30多个品种遍地开花,阳山镇水蜜桃产业与科技同频共振,打造出独特的全产业链综合解决方案,用汗水浇灌“农业芯片”,培育“甜蜜事业”。时下正值阳山“蜜桃季”,记者走进桃林,“挖掘”这片土地上的神秘科技成长历程。

  从800亩到2.5万亩,“田间科技”快速成长

  在阳山村有一处800年前的古桃园,记载着阳山水蜜桃的历史。发展至今,作为中国传统四大名桃之一,阳山镇水蜜桃种植面积已扩展至2.5万亩,阳山镇几乎家家户户与桃产业有关。这条富民产业链的“铺设之路”,赵逸人是见证者和参与者。上世纪90年代,她参与制定的《无锡水蜜桃生产技术规程》标准,至今仍是全省唯一的“无锡标准”,应用于阳山镇水蜜桃的生产。

  “田间科技”引领新发展。1982年从南京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回阳山工作的赵逸人,曾是阳山镇农服中心高级农艺师、阳山水蜜桃桃农协会秘书长,现虽已退休,但从未割舍下她的“蜜桃情缘”。上世纪80年代,她参与的调查显示,当时阳山桃田仅800亩,品种也只有白凤(阳山2号桃)、白花2种。“作为无锡外销香港等地的主要农副产品,阳山桃最大的也就2.5两,种植基本靠‘天’,施用农家肥。”赵逸人说,那时她的主要工作是推广人工授粉和控制杂草生长技术,经过人工授粉的桃树都喜获丰收,坐果率提高2.5倍,产量提高1.7倍。

  “勤”靠智慧,“懒”靠科技。省“三带”能手、无锡市“十大农民工匠”的孙建勤向省农科院取经,“Y型种植法”“长枝修剪”“果园生草”让他备尝“知识+技术”的甜头,这些操作简单、易学易懂的修剪方法,不但打破了传统以人力为主的种植方法,而且能激发水蜜桃果树20%—40%的增产潜能,盛果期亩产量有望突破2.5吨,“为农户省工节本、增效减负,新科技带来高效率。”

  依托科技推广,一支数千人的“甜蜜军团”加速形成。在赵逸人的田间“大课堂”,数以千计的桃农“学生”在她的指导下“成长”,桃树新品种、新技术逐年从纸上落到桃田,人工授粉、病虫害综合防治、桃长枝修剪等新技术,稳步科学地提升水蜜桃的品质。

  “甜蜜事业”收获惊人。据统计,阳山镇现有2.5万亩投产面积,2022年,全镇水蜜桃产量2.2万吨,水蜜桃年产值约5.98亿元。阳山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898元。

  先行先试“机器换人”,“数智”赋能全产业链

  种桃科技“土生土长”,成果却名扬四海。阳山水蜜桃大卖国内外,产业链结合农文旅发展得以“拉长”,也让桃科技得到前所未有的成长“动能”。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二批特色经济作物适宜品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典型案例中,阳山水蜜桃作为无锡唯一入选林果案例,其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典型案例获全国推广。

  “科技为阳山水蜜桃注入更多的‘含金量’。”孙建勤说,他推崇“懒惰”,闯进了种植水蜜桃科技的“无人区”。他在种植过程中不但不肯弯腰除草,还专门花钱买下草种撒在桃园,经过多年的总结与摸索,独创了一套自称的“孙氏傻瓜种桃经”。他凭借自己的“傻瓜种植”种出超过1.5斤的“桃王”,一只桃卖到125元“天价”。“以往阳山桃子采摘季只有7月初到8月中旬的1个多月,现在从5月底早桃上市开始到9月初都有桃,而且阳山水蜜桃在国内多地嫁接,成为成都等地的高端品种,这是科技的力量。”赵逸人感慨道。

  先行先试,“数智赋能”推进水蜜桃生产“机器换人”。在无锡阳山水蜜桃产业研究所,孙建勤把桃田进行宜机化改造后,拖拉机、植保机、升降平台等农机快速精准到达每一棵桃树,作业效率大幅提高。这一苏南地区首创的水蜜桃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正在解决桃产业人员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现在至少有400多亩的宜机化示范桃园实现了水蜜桃机耕、植保、除草、施肥、田间转运、修剪等重体力劳动环节的‘机器换人’。”孙建勤说,面积20亩的桃园,喷雾作业仅需12分钟就完成了。

  “过去进桃园只能步行,走小路、手提肩挑的情况十分常见。如今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推动水蜜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惠山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原总园艺师余汉清说。“目前,阳山镇1000亩高标准水蜜桃核心区已全面启动建设,目标建成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新型现代农业样板园区。”阳山镇相关负责人说。

  人才流动“下地”“上线”,“桃芯片”激活新动能

  阳山果多多家庭农场里,吴晓波正在直播卖桃。大学毕业后,吴晓波夫妇在城里就业。2005年,他们想要回阳山种桃致富,但没有种桃技术下不了决心。赵逸人知道后说:“你们大胆去干,我来做你的技术顾问。”于是吴晓波夫妇种起了水蜜桃。赵逸人从选种、育种、科学种植各个环节手把手技术指导,使吴晓波夫妇迅速掌握技术,成为种桃能手。如今,农场的营业额达上百万元。

  新型农民和现代科技“下地”“上线”,推动桃产业全链条发展。“蜜桃季”走进阳山,电商直播销售已很常见。63岁的桃农杨亚娟种的5亩桃子通过电商售卖,价格不错。过去拉到市场上零售,“损耗大,价格也不稳定。”她的“云销售”模式,有返乡创业的“电商达人”陆钰琳的功劳。近年,陆钰琳在火炬村租地成立阳山镇蜜桃匠水蜜桃专业合作社,利用电商平台,帮助桃农卖桃。

  科技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关键节点“发光”,也带动人才双向流动。在阳山,越来越多新型职业农民成了产业带头人。目前,全镇已创办合作社168家,家庭农场52家,带动5400多户桃农,水蜜桃线上销量占比35%。“利用公众号推广桃树认养模式,短短一天就有上百棵桃树找到买家。”陆钰琳说。

  种得好才能卖得好,当前科技种桃已形成共识。阳山镇党委负责人说,镇里聘请11名高校教授担任技术专家,成立阳山水蜜桃产业研究所、教授工作站,重点研究品种选育、种植管理、病虫防治等全程质量管控体系,全方位、全链条、全流程推动水蜜桃产业向高标准、高品质发展。

  高校院所教授和田间“土专家”深度结合,推进“桃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阳山坚持打造桃产业,立足蜜桃“芯片”,着眼科技驱动,在阳山教授工作站、无锡水蜜桃产业研究所的基础上,推进省农科院无锡分院阳山示范基地、种质资源圃建设,“桃甜、景美、乐生活”发展愿景逐步由蓝图变成现实,阳山水蜜桃“金字招牌”更加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