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年中,经济形势备受关注。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国内需求稳步复苏,强大国内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应对风雨挑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面对外部存在的不确定性,如何充分发动强大国内市场引擎,以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近日,新华社记者赴广东、重庆、安徽、吉林等多地调研,探寻中国大市场蕴含的发展动力。
复苏回升,内需成为稳增长“压舱石”
前5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超过18万亿元,同比增长4%,基础设施投资挑起大梁,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必将大幅度带动国内需求。
从消费来观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国内市场的韧性和潜力。
京东平台近五成中小商家成交额增长超200%;天猫“618”开卖4小时,手机数码家电类目超30家品牌成交额破亿元;快手电商“618”前3天订单量同比增长超70%……
平台“618”成绩单,展现线上迸发的消费热情,也折射线下升腾的烟火气。1至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消费大盘稳中加固。
“上半年,广东省消费恢复情况好于年初预期。”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说,通过家电下乡、新增小汽车牌照、发放消费券等系列政策举措,消费复苏势头良好,要进一步加力巩固。
今年3月,全球知名会员制仓储连锁超市开市客中国大陆地区的第3家门店在上海开启试运营;4月,电动车生产商特斯拉宣布加码投资,将在沪新建储能超级工厂;5月,明治天津工厂正式投产,加强中国业务板块……
外资企业加速布局,国内大市场“磁石”作用持续凸显,成为中国经济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有力支撑。今年一季度,由投资和消费构成的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00%。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关键性作用,着力释放内需潜力。
新意涌动,有力释放国内市场新动能
今年以来,消费焕新,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端午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0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2.8%,民俗游、避暑游、研学游火起来;餐饮业日益火爆,多地重现“吃饭要等位、打卡要排队”的热闹场景;直播电商、即时零售、潮流夜市等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
消费市场日益回暖的背后,既有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带来消费潜能的释放,更有消费本身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升级的大势所趋。
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40%。近日,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迈上2000万辆大关,开启新的里程碑。
放眼全国,各地扩大有效投资“新”风拂面。
在贵州,多个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超大型数据中心集群初具规模,吸引优质企业纷至沓来;在江苏,着眼“今天的投资力度就是明天的发展速度”,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投资占比不断提升……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国内市场新动能持续涌现。
产业高端化扎实推进,1至5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数字经济带动增强,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绿色转型持续深入,5月份,以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50%以上……
“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坚定信心,内需仍需着力挖潜
“人流恢复了,营收还没恢复”“来打卡的多,买东西的相对少”……一个文创街区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相比去年,这里确实热闹多了,但盈利还没有明显好转。
微观感受也得到了宏观数据的印证。
受多重因素影响,消费恢复面临挑战,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回落;部分企业效益下滑、市场预期不稳,1至5月份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1%……尽管内需总体回暖,但市场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强的问题不容忽视。
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
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带动农产品输出、促进农村消费;老旧小区改造解决民生难题;精准投资满足教育、文化、养老需求……“补短板”和“促升级”协同发力,推动国内市场潜力不断释放。
进入7月,一架架满载巫山脆李的“脆李专机”从重庆巫山飞往北上广深等各大城市。今年“脆李季”,重庆巫山预计运输总量超过300吨,在全国超过1000座城市实现“次日达”。
从“枝头”到“餐桌”,因品质消费而兴,因通达物流而畅。小小脆李,既折射国内大市场旺盛需求,更映照扩投资促消费广阔空间。
增加制造业投资,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增强投资增长后劲;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供给结构不断调整,相信我国经济发展动能将持续增强、结构将持续向优、态势将持续向好。”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
(据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