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欣逢盛世锡报兴 老记有缘修报史

  □陈嘉栋

  再过几天,又逢“八一”,无锡日报创刊74周年了。俗话说“逢五小庆,逢十大庆”,但须年年勿忘创业时。以往几次大庆,本报拍片、出书或布展以示隆重。虽然,为无锡记史的锡报自身还没有一部完备的报史,但以往所做的一切,也是为正式的修史打基础、作积累,可说是一种初步的、简化的“修史”,不可或缺有价值。欣逢盛世锡报兴,老记有缘修报史,在本报倾情报道锡城建设发展的进程中,努力记录着“无锡日报的故事”。

  “十年一大庆”映现时代进步

  报庆50周年,时值1999年世纪之交。报庆电视片《与时代同步》以影像为主,文本的大跨度、构思的镜头感,直至配景配音配乐,都得与时代同步。我这个撰稿者边干边学,在无锡广电支持下参与了摄制合成。片头画外乐声中,肖鹏、江南两位当家播音员的解说声情并茂,刚柔相济,听上去是那么感奋悦耳——

  醇厚的男声:“在万里长江的下游,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坐落着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著名的旅游胜地无锡。”

  清丽的女声:“无锡日报,作为中共无锡市委机关报,和我们这座城市一起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记录了家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迎来了创刊50周年……”

  报庆片名就在这波澜起伏、风帆高扬的壮美音画中徐徐展现,锡报半个世纪的航程也随之开启……不同于如今随手可得的手机短视频,24年前的那次编摄,犹如长镜头扫视了无锡日报50年的奋斗征程,留下了创刊老前辈群体的珍贵影像,值得锡报人永远珍视。

  报庆60周年,时值2009年锡报集团组建6周年·报庆图文册《传承创新60》以图片为主,面广量大头绪多,寻找老照片、抓紧拍新图都很吃劲。然而,图片虽多似繁花,文本却需挺如枝干,方能支撑起报史的构架,尤其是要看准、摆正“60年与6年”的关系——《我们这60年·创刊以来几代报人的奋斗足迹》与《我们这6年·报业集团组建后的改革发展》,正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以纵向述史为主线,再以横向叙事列专题,《流金岁月》忆念几代报人的不懈求索,《报业风采》展示集团方阵的创新发展,《难忘情景》再现办报人生的感人瞬间,也不忘展现离退休老同志的“乐观晚晴”。

  报庆70周年,时值2019年新闻界进入融媒体时代。报庆文集《无锡日报七十年》是一次对报庆文稿的统筹与集成,前辈忆述亟待“抢救”,融媒创新急需探索。文集分系列记事存史,挑准代表性人物,忆述标志性事件,展现全方位业绩。这里有中国新闻奖、江苏新闻奖荣获者的冲奖体会,也有品牌专版专刊编辑们的创优感悟;有紧跟市领导的“大院记者”在规范中主动作为,也有经常出国的文体记者“走出去讲好无锡故事”;还有无锡日报在全国地市报中率先广告超亿元,编排印迈向计算机时代的功臣们忆述拼搏历程。进入媒体融合新时代,无锡报业大厦新辟了融媒体中心;无锡日报移动端“无锡观察”提升拓展正红火……

  除了报庆拍片或出书,十年前无锡报业大厦建成入驻时,还专辟楼面创办了无锡报业博物馆,旨在为无锡报业记录历史,展示风采,激励队伍。内容从无锡日报史扩为无锡报业史,形式从平面的图文、生动的影像,到立体的实物展陈,都有了拓展与深化。笔者会同新闻研究所同仁,从几万字文案撰编、百余块展板制作,到数百件图片、实物的征集布展,经年的努力粗具规模,也初识了无锡报业史的脉络与特点。

  在这片热土上,有明代乡贤华燧、安国首创铜活字印刷的“吴墨钩沉”,也有清末民初几十家民办报纸活跃的“民报纷呈”;有新中国无锡日报创办的“新业开局”,更有新时代无锡报业的“勇立潮头”“面向未来”。从近代中国第一家白话报《无锡白话报》创办,到无锡日报在全国地市党报中的多方面率先,无锡报业历来在传承中敏锐变革、务实进取。无锡还涌现了一批杰出报人,以及曾经主编报纸的政界名流:秦邦宪、陆定一、王昆仑、朱穆之、储安平、徐铸成……他们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印记。

  在不同的情境中宣传锡报

  修史,是古今中外记载、编修史书的专业要事。已有三千年建城史与文字记载史的家乡,终于在2021年启动了《无锡史》编纂工程。而已列入正史的无锡报业简史,还要数2020年通过终审的《江苏省志·报业志》,笔者协调编纂了无锡篇,体例涉及新闻业务、事业发展、综合管理、队伍建设、大事年表等,要求真实全面,简要规范。篇首的“概述”犹如新闻导语,为无锡日报及其城市背景作“简笔画像”,简明扼要,形象突出——

  《无锡日报》是中共无锡市委机关报,其前身《工人生活》报创刊于1949年8月1日。无锡是闻名全国的吴文化发源地和工商业重镇,处在这一经济发达、文化昌明地区的无锡报业起步早、发展快、影响大。早在1898年,我国最早的白话文报刊《无锡白话报》问世。解放初期《苏南日报》和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在锡创办,为新中国集聚了办报资源与新闻人才。由工人报刊提升而来的无锡日报,具有“三贴近”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期,以无锡日报为主体的无锡报业的改革发展业绩突出,在全国地市报业中有一定的影响……

  由此可见,修史是一项严谨、科学、规范的工作,须在统筹下见精到,字斟句酌。而报人在一些重要场合的发声,实际上也是在宣传报史,需要在各种情境中面对不同受众,精心贴近对方,更好地展示报社形象。

  2019年8月1日,纪念无锡日报创刊70周年暨锡报集团融媒体中心启动仪式举行,市委领导班子出席。我上台代表报社的老同志,谈了感想与祝愿后说:“与新中国同龄的无锡日报,创刊于1949年8月1日,70年来忠实记录、积极宣传了无锡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的会长单位,我们无锡日报的新闻宣传和报业发展,多年来走在全国地市党报的前列……”从而以最简约的话语阐明最重要的业绩,以加深市委领导对本地党报的了解与印象。

  2012年9月,“新传播环境下媒体的转型与发展”中英传媒论坛在英国剑桥大学举行。面对报业发达的英国同行,我是这样简介本报的:“当今的中国,要将大都市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无锡正是这一区域的‘副中心’,近现代以来的经济规模排在中国大中城市前列,有‘小上海’之称。因此我们认识到的责任是,一张城市日报的办报水准,要和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对称,无锡日报的转型与发展也应该走在前面……”

  从业者每天在为单位修史

  伟人名言“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是对于一个社会或国家而言。以此类推,一个单位的历史是职工创造的,从业者每天在为单位劳作——修史。

  去年1月26日,锡报集团在门厅大堂盛情举办了《光影百年,刻录时代——原无锡日报摄影记者百岁老人徐若鹏作品展》,为这一位戴冠披红的人瑞敬祝百寿,这分明是无锡日报的喜乐,中国报业的奇观。这位锡报第一代摄影记者业绩卓著,又是50多年前无锡航拍第一人,当在锡报史上留下一笔。那可不是如今遥控无人机的轻松航拍,而是在军用直升机的震耳轰鸣中,紧绑腰身开舱门的凌空俯拍。后来勇于投身航拍并集体举办《可爱的家乡》摄影展的,还有多位锡报摄影部记者,他们老中青接力出彩的诸多业绩不乏传奇,可作为未来锡报史的“列传”之一。而更为面广量大业绩多的文字记者编辑,更是有点不完的兵将,说不完的战绩。办好一张报,是全局一盘棋,前后道一条龙,须有采写与编辑、排版与校对,还须有技术与印刷、广告与发行、采供与基建……其中每一位报人的职业生涯中,总会有自身的高光时刻,而且往往会与一家报社的闪光点重合。这些重合处,正是编修报史的重要线索与鲜活实证,值得记录并留传。

  对于自身历史的珍视与尊重,是一个单位的传承责任,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自觉。十几年前,无锡日报投资完成了创刊60年来的历史报纸数字化升级,时新科技提供了历年报纸内容的集成检索。作为这一工程的参与协调者,笔者自己早受益,退休前从内网数据库中将自写见报稿搜索下载,分类编排,最终打印装订成像《收获》杂志那样的厚册一叠,居家不时回看,当年情景再现。作为报业人生37年的收获,这近千篇多少万字,分秒间转化为电子文件载入手机、电脑,占用内存仅几百兆而已。一个报人的几十年、近千篇文字,只是无限时间中的一瞬,无垠湖海中的一勺,但正是无数人生的一瞬一勺,汇聚成历史长河的涌流不息。几代千百锡报人群体的人生价值,也尽在其中了。

  无锡日日新,无锡日报天天出,隔天便成为史录。因此,历史报纸数字化仍须继续,无锡报业博物馆亦需更新。近日欣闻该馆即将充实新内容,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锡报业融媒强化、运营创新、技术突围等新成果——修史续写新篇,还须接力传代。实际上,锡报人每天在以自身的传媒作为,实录锡城史、编修锡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