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规范引导,助研学游成为“研学优”

  □ 吴仁山

  暑假期间,我市各地纷纷推出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夏令营活动,其中名为研学游的项目占了很大比例。但是,由于这些项目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各类问题也层出不穷,受到许多家长的诟病。因此,很有必要推动研学游向“研学优”转变。

  近年来,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迅速发展。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超5590多家经营机构组织开展夏令营、研习营、训练营、修学营等之类活动。仅去年,此类机构组织研学旅行的人数突破600万人次。由于这些机构主要以营利为目的,导致研学市场问题频出,包括收费缺乏统一标准、研学机构资质欠缺、研学课程质量不佳、学生安全无法保证等。再加上这些机构大多隶属旅游公司,且开发研学产品的人绝大多数非教育类相关专业出身,所以令研学产品缺少应有的教育意蕴。

  研学游一头连着课堂,另一头连着自然与社会,应该平衡“游”和“学”的关系,研学游应是“教育+”而非“旅游+”,这离不开优质内容的开发、社会资源的支持、专业人士的把关、规范合理的定价。早在2016年,教育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11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全国中小学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这几年,我市已将“研学旅行”正式纳入中小学学校教学课程,拈花湾入围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市相关部门还专门规划了多条研学旅行线路。这些政策举措旨在为研学旅行开辟“绿色通道”。

  但是,要让研学游真正成为“研学优”,急需制定和实施规范化标准。研学游涉及研学、安全、费用等诸多环节,教育、文旅、交通运输、市场监督等部门均具有相应的管理权。目前,武汉、九江等城市根据当地实际,已率先施行中小学研学旅行系列标准,对研学旅行中的全过程“研”“学”环节,都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此外,将研学游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还必须依靠学校和相关机构携手进行课程创新和营地创新。淮安市淮阴区将辖区内的民法典文化园和彩虹少年关爱基地打造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弥补了研学游的法治教育短板,成为深受当地孩子和家长欢迎的网红打卡点。这些创新实践很值得借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展研学旅行,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团队意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要让研学游真正成为助力青少年成长的“研学优”,必须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其健康发展。期待各地尽快出台研学游的规范化标准,并切实加强监管,让研学游回归“寓教于行”“寓学于研”初衷,助力研学游行稳致远。

  (作者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