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太湖周刊

传统古韵邂逅现代表达

锡城青年艺术家创新演绎“与古为新”

  7月28日下午,无锡日报通过微信视频号直播,带领读者、粉丝一起沉浸式打卡了无锡博物院的“与古为新——2023‘锡博英才’成果展”。该展览融古汇今,参观者既可从中领略历史悠久的江南文脉,又可窥见传统文化在绵延赓续中的创新表达。

  薪火相传,让文物活起来

  聚英才,传薪火,为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宗旨,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文化遗产传承的队伍中,继第一届“锡博英才行动”青年人才资助计划成功实施后,时隔两年,无锡博物院启动第二届“锡博英才行动”。通过此项计划,无锡加强对博物院院藏文物的研究和利用,助力推动无锡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我市文化艺术的持续发展和繁荣赋能。本次活动最终有15位青年人才入选。“此次展览是对入围青年们研究和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这些成果主要依托于无锡博物院所藏的书画、玉器、陶瓷器、泥塑等文物资源,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极具时代特色。”策展人盛敏告诉记者,展览分名园雅称集群才、瘦竹疏梅处士家、古物悠悠焕新颜、述往以为来者师四个部分。

  配合这些创作成果,博物院从院藏精品中遴选出与创作主题相关的部分文物,并辅以与研究成果相关的文创产品,综合呈现对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我最关注‘好玩、好看、好用’的文创产品,它们能让‘活起来的文物’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现在文创产品的形式越来越多,期待无锡的文物也能以不同方式更多地融入日常。”现场观众晓瞿告诉记者。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青年艺术家刘波、祝拓、王雯等,以紫砂壶、山形笔架、琵琶砚、春水玉带扣等文物为原型,深入探究文物的内涵,从文物的造型、色彩、纹饰中,提取出直观鲜明的文化符号,创作了系列服装、水印版画、玉佩、毛笔、发簪等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观展者驻足欣赏。

  接续传统,描摹历史印记

  园林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特殊研究价值,它可居、可游、可赏,既是一件空间艺术品,也是文人画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表现对象。无锡山水得天独厚,自古以来不乏文人墨客来此游历,留下寄情山水之作。无锡博物院所藏的明代绘画作品《西林三十二园景图》,描绘了无锡明代园林的风貌。“明代画家张复所绘册页《西林三十二园景图》,现存十六帧,每页各描绘园中一景。延续2019年的研究,我这次完成了纤纤泉、晨光坞、中州、夕霁亭四景的解读和绘画工作。”经多次现场走访写生及阅读相关参考文献,青年画家顾真真推测出景物的位置和场景,将纤纤泉泉水从山石中渗出汇集、汩汩不绝的画面,夕霁亭清风习习、杨柳依依的景致,以及中州亭台楼阁、登高望远等景象一一描绘。她告诉记者,这个作品类似“经典小说续写”,不仅需要通过想象进行再创作,还需要在新作中展现原稿的风格与神韵。

  园林是文人聚会之佳地,也是远去时代里文人社会的绝佳缩影,步入园林,我们可以加深对其时其地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的认知和理解。“西园雅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集,无锡博物院所藏的 “西园雅集核雕”是晚清时期核雕艺术珍品,雕刻了大大小小19个人物形象,将西园盛景与人物活动呈现得惟妙惟肖,充分表现了宋代文人向往的清幽之境。本次展览中,青年艺术家王梦晗、陆易之通过国画和彩塑群像两种不同媒介,再现了当时园林群贤云集的盛况。“我这次创作的泥塑群像,令圆形核桃内的场景如画卷般展开。借鉴核雕中的圆雕、镂雕技法,结合宋代李公麟及历代名家《西园雅集图》中的国画配色,塑造人物神态。”陆易之说,这不仅是致敬先辈艺人的创作实践,也是她探求泥塑艺术新方向的一次尝试。

  融会贯通,多种艺术交相辉映

  多个传统文化的精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融合,展现出有趣的样貌,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探索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元素。

  寄畅园是无锡的园林地标,拥有500多年历史,青年艺术家秦渊在两年前策划的程及美术馆《小大由之——寄畅园记》过程中,对寄畅园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以小见大的园林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次从无锡博物院所藏明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册和王稚登《寄畅园记》拓片中汲取灵感,并参考了学者黄晓复原的明代寄畅园平面图,创作了水墨动画短片《游园》。片中,一位虚拟的明代名士,受园主之邀游览寄畅园,在游园过程中感受明代江南园林的风貌。短片根据王稚登的游记串联出一条游园路线。其中,每个景点都有各自的特征,既与《寄畅园五十景》所绘景色相呼应,又点缀和突出了人物、动物的动态元素,并加入戏剧性的情节,生动表现出明末寄畅园的人文气息,演绎了古人的生活方式。“还邀请独立音乐人刘一创作了原创音乐,以悠扬的笛声为主音,配以多种辅音,交响环绕,为作品增添幽静空灵之感。”秦渊告诉记者,无锡市滨湖区书协主席顾大可也为短片篆刻了两方“游园”文字印章,为作品增添古朴气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与梅花,因其高洁、坚强、谦虚的性格,被称为“君子”,而隐士是指那些能始终保持“君子”品格,追求思想自由,不依附权势,且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青年艺术家马致远、刘利,青年学者谭频璇、蔡春旭,分别借鉴了无锡博物院的《竹石图》《南山高隐图轴》等藏品,以传统文化为灵感,用当代视角来剖析心中的君子品格与隐士精神。“我的作品《竹影藏石图》,借助油画的表现方式,呈现我对竹石精神的理解。”马致远说,他通过中西绘画语言的对比与整合,使得画面观感始终处在一种真实与虚幻的不确定中,最终引导观者对竹与石、物与人、时间与空间进行反思。

  (韩玲 文 / 宗晓东、张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