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一名男子在惠山头茅峰处大量出汗后晕倒,市急救中心北栅口分站急救员薛懿霖等人接到求助后,迅速扛着急救设备登山救人,如今已好转的男子特地向急救医生送上感谢信。自7月以来,时而高温时而暴雨的湿热天气,让急救员“辛苦指数”上升,尽管如此,中心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1分15秒,仍控制在“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2分钟”的标准内。
针对今夏高温暴雨天气多的情况,市急救中心早在6月就未雨绸缪,科学做好应对方案。市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冯朝霞介绍,持续的湿热天气加上满负荷的工作量,急救人员中也出现身体不适人员,但是中心减员不减班,确保急救工作随叫随到。7月以来,中心共接到来电数43913次,出车数10973次,单日最高峰384次,急救任务繁重,与天气影响相关的溺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南下塘附近一老居民区,一名老人在小阁楼上出现左侧肢体麻木乏力、言语不清,长庆路分站急救员接到求助后立即赶到现场,初步诊断为脑梗,但由于楼梯太窄,担架和软担架都没法使用。情急之下,急救员邵社伟将老人背下楼,顾不上湿了一身的衣服,紧急将老人送往医院溶栓,老人终于获得及时救治。
今夏雨水明显多,铃声就是命令,下再大的雨也要出去。冯朝霞介绍,最近市急救中心接到数例市民在惠山游玩突发疾病求救的电话。山上地形复杂,又是下了雨,石板路湿滑,急救员在紧急处置患者病情后,还要平稳抬患者下山,保证伤者和自身安全。
时间就是生命,平均急救反应时间是衡量急救速度的客观指标,这其中也离不开精准调度。蒋思雨是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的一名调度员。记者见到她接起电话后,快速敲下患者家属报出的地址,同时在屏幕上的地图中精准定位,和对方确认地点。受理定位后,调度系统立即显示患者定位附近的急救车辆,她快速向距离最近的急救车发出出车指令。据悉,调度员全员接受过常见急救病例处理预案的系统培训,能通过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电话指导患者家属或呼救者进行自救、互救,填补急救车到达现场前的空窗期,提高急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
(卫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