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怎么过才算有意义?无锡不少学子选择在这个假期里一遍遍磨炼技能参加比赛。他们享受赛场上的每时每刻,领奖台上,他们高举的奖杯或者奖牌,是实力的最好证明。连日来,记者对载誉而归的参赛选手、指导教师进行了采访。
每天贴着灶台练习12小时以上
无锡师生三人获得全国大赛头名
夏天,在火热的厨房里,做饭五分钟、飙汗一小时成为常态。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陈瑜、孙逸童、郭天昊三人,在这个夏天,保持每天贴着灶台训练12小时以上的强度,最终于7月31日捧回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中式烹饪赛项的第一名。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个冠军小队,了解他们用技能点亮人生的故事。
7月28日—31日,来自全国70所中职院校的参赛队伍、200多名烹饪高手在武汉市一决高下。陈瑜介绍,今年全国赛烹饪赛项的赛制由以往的个人赛改为由一名教师和两名学生组团,比拼理论知识、中餐热菜制作、中式面点制作、冷拼与雕刻制作四个模块。孙逸童、郭天昊两人从市级、省级比赛中脱颖而出后与她组队,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比赛。
“国赛全面考验选手的基本功、创意等,比如冷拼与雕刻模块比赛中,是雕刻月季花、荷花还是牡丹花,选手在赛前10分钟才知道,这就要求选手平时三种花都要训练。”参与冷拼与雕刻比赛的孙逸童认为,扎实的基本功还有创意是他们的优势。无论是冷拼与雕刻,还是热菜、面点,这支队伍展现的菜品以山水、花鸟鱼虫为主要元素,以精湛的刀工和新颖的创意,呈现出江南特色的美好意境。“孙逸童的创意冷拼在备赛阶段不断完善,在加入了一架‘云梯’后,作品增色不少。”陈瑜补充道。
赢得有多漂亮,背后付出就有多辛苦。备战大赛的4个月里,师生三人保持每天早上七点半一直训练到深夜的节奏和强度。他们回宿舍后仍要抽时间复习理论知识。三年级学生孙逸童参赛经验丰富,不断压缩雕刻与拼盘的用时,挤出时间给菜品增添创意,他说:“这架‘云梯’就是这么来的,选择什么材料,哪个部位,用什么刀雕刻等,都是通过一遍遍练习摸索出来的。”郭天昊是2021级学生,参赛经验少,靠持续练习提升实力。一道规定品种的菜肴菊花鱼,他4个月里杀了1000多条鱼,在油锅里练习炸了500多遍,琢磨出最适合的油温、手法、刀工等,才有了最终效果。“参赛的经历让我知道,烧菜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道菜也能成为一件艺术品。”陈瑜从一名曾经的国赛教练转变为一名中式面点制作的参赛选手,克服了体力消耗大、无法兼顾家庭等诸多困难,自己把控训练节奏,动脑设计创意作品。
练就技能,点亮人生。接连在省赛、国赛中摘金的孙逸童、郭天昊为自己打开了升学通道:保送至扬州大学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深造。孙逸童已经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9月即将入学,郭天昊待明年9月前往。郭天昊在剩余的假期里承包了家里的厨房,每天为父母烹制三餐。热爱烹饪的他表示,希望自己学成归来后,回到母校当一名老师,让更多学生通过技能改变人生。
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他们在省级比赛中捧回数个奖项
7月底,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青绣华夏队”的“‘青绣’华夏助力东西协作 非遗技艺促进乡村振兴”项目在第九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暨2023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决赛中摘得了一等奖。不止如此,这个项目还在刚落下帷幕的2023年“创青春”江苏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这个暑假,项目团队成员参加集训,全力备战省赛。他们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持续改进项目中的薄弱点。让项目团队成员于丝锦印象深刻的是路演时,被评委问及如何实现“青绣”的商业化发展中,她提出了与相关企业合作,将“青绣”用于快销产品的包装上,提升销售量和曝光度,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我们这个项目其实挺独特的。”于丝锦介绍,学校早在数年前就与青海的学校开展对口帮扶。2018年,双方在交流中,城职院有学生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绣”产生兴趣并在学校成立了公益社团,宣传“青绣”文化。
项目参赛准备,从去年就开始了。该项目指导老师之一、城职院影视学院副院长秦潇璇介绍,2021年,无锡城职院影视学院与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签约成为民族传承技艺共建单位。去年6月无锡市与海东市加强合作,无锡城职院影视学院在“青绣”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运营方面开展了研究、教学、实践和创作。“我们希望一方面传承非遗文化,另一方面助力当地将指尖艺术化为指尖经济,帮助当地大约30万名绣娘实现增收。” 秦潇璇说。
秦潇璇、刘富鹏、武禹男、于阔等指导老师带领10多名学生,从纺线运用,到开发线上平台采集传统绣片纹样,依托传统纹样开发、设计文创产品。由团队自主研发的“云上绣”线上平台,实现了绣样采集上云、智能识别、矢量转化、分类管理等功能,有效激活“青绣”潜在商业价值。线下团队推动成立“青绣”数字化经济总部,统筹政企资源,制定行业标准,开展技能培训,组织生产经营,帮助“青绣”走出青海,远销各地。“起初当地一些‘青绣’纹样在帆布鞋上使用,图样和版型都不太符合人们期待,我们就在纹样设计、产品载体方面入手,比如设计保留‘青绣’特色但更加符合当下人们审美的纹样,转移到帆布包、笔记本、丝巾等服饰、配饰、鞋包等上面,扩大‘青绣’宣传的覆盖面,让更多人认识、接受‘青绣’。”于丝锦说。
师生的努力已逐渐呈现效果,团队目前已挖掘500余份“青绣”传统纹样,设计开发850多款产品,申请专利40余项,为“青绣”民族服饰等40个扶贫车间、31家省级“青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提供助力,让绣娘们化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团队成员们直观地感受到,他们此前在参加校外宣传活动时,“青绣”展位前的人气很高,市民购买意愿强烈,他们对未来批量化生产“青绣”相关产品充满信心。
经过毅力、体能与智力多重考验
无锡一中学生捧起全国冠军奖杯
这个暑假,从全国赛场上凯旋的还有无锡市第一中学的师生。这支队伍从去年的市赛到今年的省赛,再在前不久举行的2023年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中获144MHz短距离测向接力赛W18青年组冠军,一路晋级捧得奖杯。
7月23日—7月29日,由中国无线电和定向运动协会主办的2023年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在广东韶关举行,全国16个地区的近2500名青少年无线电测向爱好者一较高下。无锡一中付韦其老师带领高昕玥、侯佩嘉、刘逸飞等7名学生参赛。参赛队员张韶阳说,赛程安排很紧凑,队员们每天早晨五点钟就要起床,每天比完赛大家都感到精疲力尽。“但我们并没有因此松懈和降低要求,而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好每一场比赛。”首次参加接力赛的他,深刻体会到了团队配合的重要性。
“我们三人参加女子组接力赛,以16分51秒的成绩拿到了第一名。”队长高昕玥认为,她们能获得第一名,在于队友综合实力平均且配合度高。三人要在有效时间内找对6个电台,其中参加第一棒、第二棒的选手都需要和下一个队友交接台号,说明自己找到了哪两个台,下一个队友要找哪两个台。“我们看到周围很多队伍因为没有交接清楚在后面的比赛中出了岔子,所以交接的时间不能省。”她说。
无线电测向比赛需要选手有很好的耐心、洞察力和记忆力。找电台的过程中考验选手的调节技能,寻找摩斯密码的最佳频率点,并在靠近电台时反复核实,确定后在打卡器上打卡。除了拼脑力,这个体育项目还要求选手跑得快、听得快、确认得快,拼的是体力和毅力。“比赛拼速度,跑得快、用时少才有机会赢。”高昕玥在全国比赛中跑第二棒,找最远的两个电台,整个过程来回需要跑600米—800米,她仅用了5分多钟,“跑到最后很累真的是在咬牙坚持。”
高昕玥作为无锡一中无线电测向队队长,被队友们称为团队的灵魂人物。为什么喜欢无线电测向运动?高昕玥介绍,她的小姨上初中时接触无线电测向,进入无锡一中后创办了无线电测向社团。她因此了解并喜欢上了这个运动项目。“每次找电台的用时减少,我感受到自己技术有进步,就特别有成就感。”高昕玥在7月参加省级比赛时,还与参加大学组比赛的小姨相遇了。
无锡一中无线电测向社团成立于2018年,目前更名为STS科技体育运动社,仅用5年时间就摘得全国大赛金牌,让社团发展的“舞台”扩展到了全国。“据我所知,无锡的高中里举办无线电测向社团,聘请校外专业教练指导,定期举行校内比赛的寥寥无几。我们学校还向高一学生开设了与无线电测向运动相关度较高的定向越野选修课,成立无线电测向校队。期望无线电测向运动能在无锡一中不断向更高处发展,也期待无锡一中无线电测向队能再接再厉,再创辉煌。”高昕玥说。
(陈春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