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纵横

中国空间站4000余项成果应用各行各业

部分项目为载人登月“蓄力”

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

  据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自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至今,中国空间站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在轨实施110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18日在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与发展情况介绍会上表示,部分项目成果还为未来载人月球探测与深空探测任务积累了技术基础。

  “已在轨实施的110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获得原始实验数据近100TB,下行近300个实验样品。”林西强说。

  “我国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在国际上是首次,在功能基因调控方面的发现有望促进地面新品种水稻株系培育和高产增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指挥王强说。

  王强介绍,除了在空间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突破外,在空间材料科学领域,也首次获得壳/核结构组织相分离合金材料,有望为航空航天、核电等行业有关相分离合金材料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在航天医学实验领域,开展了长期航天飞行条件下失重、辐射等复合因素对航天员健康、行为与能力的影响等原创性机理探索和应用基础研究,在人体心血管、骨骼等方面获得了航天医学新发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说。

  李莹辉所在的中国航天员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承担航天医学任务的主体单位,在空间站任务期间取得了多个“首次”: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失重对细胞内钙信号影响的可视化研究;完成我国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也是国际上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具有在轨开展器官芯片实验和分析能力的国家。

  在空间新技术领域,空间高效自由活塞斯特林热电转换试验相关效率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未来载人月球探测与深空探测任务积累了技术基础。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技术试验领域研制人员郭佩介绍,斯特林热电转换系统可将热能高效转化为电能,减少对太阳能的依赖。

  “此外,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搭载项目已有11项通过天舟三号至天舟六号进行了搭载试(实)验,整体进展顺利,取得预期效果。”林西强表示。其中,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项目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开展在轨实验并取得成功,这是国际上首次在航天飞行过程中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取航天员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的三维图像、首次在轨观测航天员细胞结构和代谢成分信息,为未来开展航天员在轨健康监测提供了全新工具。

  “截至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已有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服务国计民生。”林西强说。

  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目前已正式运行,并建立起独具中国特色的近地空间科学与应用体系,空间应用正有序展开、成果频现。林西强介绍。

  我国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首个大型巡天空间望远镜目前正在研制,预期在宇宙学、暗物质与暗能量、星系与活动星系核、银河系与紧邻星系、恒星形成与演化、系外行星等问题上取得丰硕的开创性科学成果。林西强在会上对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当前正在研制的巡天空间望远镜,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入轨后将开展17500平方度的大面积天区深场巡天观测,以及不同类型天体的精细观测。”林西强说。

  据了解,巡天空间望远镜是中国空间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获取宇宙全景的高清晰图像,升空后将具有与哈勃太空望远镜相当的空间分辨能力,但视场角是哈勃的300多倍。

  “根据计划,巡天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后将与空间站共轨长期独立飞行,开展巡天观测,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补给和维护升级。”林西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