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关心关怀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广大医务工作者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勇担使命、仁心济世,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风雨兼程,只为敬佑生命。灾难现场、急诊室里、手术台前……第一时间奔赴救死扶伤的第一线,白衣战士们义无反顾。
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赢得了全社会赞誉。
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14亿多人民不会忘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尊医重卫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保护、关心、爱护”。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关于建立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做好医务人员的生活、心理、安全等保障工作。
舍己忘我,勇挑重担,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广大医务工作者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筑起坚强屏障。
勇闯医学“无人区”,中国医生从未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
臻“一技”而济天下,只为给患者更好的治疗和更精细的服务。
从医70余载,儿科医学大家张金哲用丰富的临床经验救治了数以万计的儿童。
“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器械短缺的年代,张金哲亲手创造、改良了50多种小儿疾病诊疗用具和术式,有的还为国际同行所称道并使用。
每次接诊时都起身相迎,看完病后起身送患者离开,从口袋里“变”出玩具安抚哭闹的患儿——这一切于张金哲,都是为了“天下儿无痛、母不悲”。
推出“预约号源向基层下沉”等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在深化医改过程中,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者不断探索,努力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全国组建1.5万个医联体,八成以上县级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在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民生健康实事落地,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
“健康中国”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为了让基层群众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一批又一批医务人员以革命老区、边远地区等为重点,积极开展义诊咨询、健康科普、带教查房等工作,探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帮扶机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让群众在基层更有“医”靠。
从祖国的西南边陲到东北农村,从邻近的东南亚到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中国医者的济世情怀始终不变。
阿尔及利亚小城赛伊达,气候干旱,沙尘暴时常来袭。1965年湖北医生薛进参加援阿医疗队来到赛伊达时,这里只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援阿3年间,薛进和同事们成功实施了上千台手术,收获了当地患者的信任和感激。
累计诊治患者超过2.9亿人次,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次……6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白衣天使前赴后继,用中国经验帮助非洲等地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今年2月9日,在给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据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