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傅,妙传!”17日晚8点,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的足球场内,加工中心班组的5V5“下班友谊赛”切磋得正酣,“师傅”陈亮中场得球、策动长传,助攻“徒弟”右侧破门,瞬间点燃全场气氛。不再是操作台前“微米级”调试精密砂轮时的屏气凝神,陈亮高举双手、开怀大笑。此刻,是他一天中最悠然的时光。
“赶上好时代的无锡产业工人”,这是陈亮自我介绍时,给自己下的首个定义,然后才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最美职工、无锡大工匠等荣誉称谓。从学徒工起步,他淬炼出将模具精度控制在1根头发丝1/70的“绝艺”。21年白驹过隙,曾经的热血青年初心不变,始终坚定“做难而正确的事”。
十年饮冰
“铣工小白”转型“微米工匠”
“14岁离开宿迁老家,我怀着‘技行天下’的想法来无锡学一门手艺。”陈亮说,“求学成家立业,我的每一个人生重要节点都和无锡紧密相连。”2002年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通过校招进入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从工业模具粗加工学徒干起,开启“十年如一日”埋首300米车间长廊的工匠生涯。
看着手机保存的入职时的青涩证件照,陈亮回忆,作为“职场小白”,从铣、刨、磨到线切割,每一道工序流程他都是“躲”在老师傅身后观察、学习来的。为尽快“上道”,他主动请缨多分担些工作,还自学软件编程等工业自动化知识。在铣加工车间磨炼五年,烫伤形成的手部结痂见证着陈亮的付出与成长,(下转第2版)
“工匠之师”热盼“技能报国”
(上接第1版)他迎来了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生涯转折点。一个电视机高精度定位组件订单,精度控制要求为2微米内,而传统刀具加工的精度仅为4微米,老师傅们轮番尝试未果,便将任务交给爱钻研的陈亮“试一试”。精密模具制作“微米间”见功底,临危受命的陈亮打破惯性思维,将铣、磨两道独立工序创新组合,经过一周的日夜攻坚,成功把产品精度控制在1微米,由此打响了他“微米大师”的名号。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在陈亮看来,对于技术工人而言,资质天赋仅决定“入门”的快慢,在铁屑飞溅中耐住寂寞、持续钻研,才能“大器晚成”走得更远。
大师之路
“精密模具”成就“产业重器”
聚光灯近年来密集投射在陈亮身上。“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对蓝领人才的重视,把我推到了台前。”从埋首车间到站上奖台,陈亮坦言,理想的待遇和荣誉都源自于他双手加工出的模具,从模具“脱胎”出的精密零件,最终拼凑出领航制造业发展的“国之重器”。
一线工人的建议往往是最接地气的。2014年,清华大学与微研开展校企合作,承接国家863重点课题。从方案到落地,一线打拼出来的陈亮结合丰富的经验窍门,在试制环节迸发出设备关键主轴的革新思路,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密微喷孔加工装备替代进口奠定基础,该设备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累计产值破亿元。研发成功后,清华一位老教授紧握他的手直呼“陈大师”,让他激动落泪:“产业工人练就绝活,一样可以技能报国!”
将个人奋斗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进程,是陈亮的“成才心得”。伴随着微研发展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陈亮不断带领团队突破技术难题,研发的新生产技艺屡次填补国内空白,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8项、省部级科技奖项5项。
四十不惑
“示范导师”引育“行家里手”
“小龙,你来讲讲!”谈及一项新工艺成果,陈亮兴奋地揽过得意弟子。“师傅在工作中的要求也是‘微米’级的,特别重视基本功。”钳工技师陈小龙自2010年入职以来,一直在陈亮团队从事一线生产工作,成长为既会装配又会加工的复合型人才。
1984年出生的陈亮即将步入“不惑之年”,作为教育部首批产业示范导师,他对未来有着清晰规划。“每年带3至5个徒弟、每周在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授课、每个假期去校园宣讲工匠精神。”陈亮笑称自己要专注做“下蛋的母鸡”,不仅为企业创造价值,还要利用好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资源,通过“传、帮、带”培养产业工人队伍,引育更多引领行业转型发展的优秀工匠。
“过去,一线产业工人对职称不敢奢望。”陈亮说,今年4月,他一直期盼的教授级高级职称终于评定,“产业工人有地位有待遇受尊重,正不断照进现实。”来自家人的认可也让陈亮信心倍增,首个“无锡工匠日”期间,他的女儿搭乘“工匠号”地铁专列,正巧注意到父亲的工匠肖像海报。“过去闺女常抱怨我工作忙、陪伴少。”陈亮说,那天到家后,女儿告诉他:“谢谢爸爸,我为你骄傲。”
(夏昊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