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498项。一等奖中无锡占了两个席位,其中就有无锡市东林小学《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这是无锡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首次获得该奖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为什么花落梁溪区的东林小学?近日记者了解了这个一等奖背后的故事。
教学与科研融合
东林小学载誉而归,校长武凤霞和团队成员们笑称,新学期开学后就“封嘴”不提了。刚捧回奖项,这支团队已把荣誉抛在脑后,马不停蹄思考、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方案,向着“素养表现型学科育人模式”的研究和新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进发。
缘何是东林小学摘奖?在梁溪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所长魏星看来,这所学校的团队自2018年以来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呼应了2022年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引及要求,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与实践为国家教学改革难题的解决探路。
《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是东林小学于2018年5月申报成功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团队成员们还记得,那年5月他们一行6人到南京向专家请教。专家的指导令他们受益匪浅,当晚在回无锡的车上,团队核心成员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副校长宋慧琳迫不及待记下要点,大家为找准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而兴奋。
团队成员、副校长陈淼说,以“大主题统领,小专题支撑”的研究路径分解项目,学校团队成员们带领语文学科组在一系列专题研究中通过调整教案、开展学习活动、提供教学范式等入手,逐步加深课堂思维深度,推进项目的实施和优化。“素养表现型教学”这个名词从此出现在了老师们的眼前,被渗透进了日常教学中。
制度是这支团队高效开展研究实践的重要保障。团队成员马燕妮介绍,学校所有学科每周都保证有3小时的教研活动,既有专家、骨干教师的专题报告,也有课堂教学的展示。“老师们从一开始拿着文稿紧张地念,到后来习惯在台前大方地阐述理论学习心得、说课等,他们的素养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一周一期,学校素养表现型教学的系列研究迄今已经实施了180多期,保证项目真正落地。
这支团队的团结、努力与精益求精,区教育局局长周唯巍都看在眼里,赞不绝口。他认为,东林小学取得这个教学成果的意义还在于,摸索出了一条基础教育管理人才、科研人才、教育教学人才的成才之路,为国家、未来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东林小学到底练就了一支怎样优秀的团队?
团队成员张莉茗把小伙伴们持续数年一如当初的拼劲归纳成一个词组:兴奋的刻苦。五年来,这支团队关于素养表现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讨论从不间断。为了凑专家教授们的时间,成员们经常在下班后聚在一起学习,研讨到深夜是常事。几个核心成员犹记得,那天下午他们在市教科院获得专家指导后,趁热打铁借用办公室修改材料。待材料修改到令他们满意时,抬头发现窗外已是万家灯火。为了撰写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材料,团队成员与专家研讨了数十次,为一个字的表述、一个理念的引用展开热烈讨论,以求最精准地展现成果。团队成员汤雪平修改文稿前前后后多达20多次。“我们研究、提炼语文层级化目标,没有先例,难度可想而知。精益求精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我们只是愿意在别人止步的时候再往前迈一步。”团队成员罗伟说。
好学、善学是这支队伍的另一个特点。团队成员蒋可菡说,最初接受全国知名专家指导时,他们听不懂专家深奥的讲述,“好在我们都好学,听不懂就记下来,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主动学习。武校长把自己的研究所得写成文章,供团队成员们学习、分享所思所得。渐渐地,我们能从不同专家的讲述中总结、提炼出核心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成员们不计得失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证书上的名字只能写6个,在武凤霞心里,其实还有很多人的名字值得被写上去。“我的小伙伴们即便知道这张证书上不会出现自己的名字,仍然心甘情愿、兴高采烈地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我打心底里喜欢他们。”她动容道。
区与校双向奔赴
东林小学的素养表现型教学研究与实践日趋成熟,在学生们身上烙下了成长的印记。这所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品格修养、学业水平还是行为习惯等,都印证了这次改革的成效。让团队成员蒋悦印象深刻的是,她在一次习作公开课上指导学生用说明的方法描述月球夜间-183℃的寒冷这一难点时,学生精彩的表达获得了全场掌声。230名学生参演的大型原创校史剧《又见东林》在央视少儿频道等媒体播出,一个月内点击量超过百万人次。
老师们的成长也让人欣喜。“这五年是我飞速进步的五年,心里有方向,站上讲台就有自信。我的课堂从没有特点到追求大问题引领和学生素养的达成,我从害怕学生提问超出预设的问题到和学生在思考与表达中共成长。”蒋悦说。近年来,教学研究带来的红利在这所学校教师们的身上显现,陈淼、王贝丽等16名教师完成职称或称号的提升。
闪耀的成绩,其实是学校与区域双向奔赴的结果。仔细梳理不难发现,这所学校的改革实践,与梁溪区这些年实施的中小学“深度学习·思维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同频共振。
2017年调任至东林小学后,武凤霞寻求百年老校传承与发展的新突破,把目光锁定在课堂改革上,并力求让学生、家长受益。彼时梁溪区教育局正在寻求学校教学生态不平衡、课堂活力不够等问题的解决路径。学校的主动研究和探索与区域的统筹和引领共进,一场上下联动的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就此开始。
2018年开始,梁溪区探索实施“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堂、命题、评价改革,引领师生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五年来,梁溪区教育系统把课改作为“一号工程”持续推进,先后印发了《梁溪区中小学实施“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中小学“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指导意见》《梁溪区“1+3+X”教学高质量发展推进意见》,明晰目标和任务,逐步推进区域改革走向纵深。区域层面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引领,给学校提供了理念、智力、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激发了他们改革的动力和智慧。
也是自那一年开始,东林小学循着区域“深度学习·思维课堂”这一课改目标,寻找实施策略,建立教学范式,从课堂到作业、命题研究,探索独特的改革路径。当区教育局首次改革试卷命题时,学校全体教师拿到试卷第一时间就“有思维含量的题目是什么样”“怎样出有思维含量的题目”等问题展开研讨,在区域改革中逐渐留下东林小学的符号。“区域的课堂教学改革站位高,对我们学校的改革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助力。”武凤霞自信道,“我们最大的优点就是把区域改革的举措立即转化成为学校的工作和特色。”
如今,东林小学的素养表现型课堂这一改革项目已经成为梁溪区众多学校践行“深度学习·思维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优秀代表之一,彰显了该区在创新中破解难题,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力与感召力。从教师们口中得知,学校已经组建起了有62个地区或学校参与的教育联盟,已有70多所省内外学校派教师前来学习,把东林样本、梁溪经验辐射到更广的区域。
探路者有很多
梁溪区举全区之力形成的这片课改沃土上,当下东林小学这朵“花”或许开得最娇艳。事实上,放眼全区这座“花园”,有“小苗”在努力生长,还有各种“花儿”也绽放出独特风采,呈现一派蓬勃向上之态。
2021年公布的江苏省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奖的奖励名单中,除了东林小学之外,连元街小学的《养根竢实:小学文化育人样态的时代建构》、区教师发展中心的《证据课堂:初中物理学科育人的13年探索》等6个项目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无论从获奖数量还是研究质量来看,梁溪区在全市范围内都独放异彩。前不久又有好消息传来——202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名单公布,在涉及义务教育的四个类别中梁溪区共有5个项目入选,继续领跑大市各板块。
事实上,无论有没有获得奖项,梁溪区教育系统还有很多团队都在课改中努力前行。今年6月,连元街小学连续开展多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例研讨、专家报告等活动,学术氛围浓厚,教师们研讨热情高涨。在梁溪区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础上,连元街小学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下足了功夫。数学老师侯鑫在“跑道中的学问——圆的周长”数学课上,将数学教学与体育活动整合,呈现跨学科学习的新样态。其实,这样一堂数学课,在一学期内修改了数次,学校团队成员不断打磨、论证后形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案。
相对薄弱的学校,区教育局也通过“课改校校行”这一活动,组织专家、名师走进学校指导,基于一系列项目研究、实施,改革当下的教学生态。根据介绍,区域“1+3+X”教学高质量发展通过整体型课改项目、选择型课改项目、保障型课改项目三个层面立体构建“梁溪课改项目任务群”,其中选择型课改项目强调厚基础、强弱项。“课改校校行”依托选择型课改项目,每到学期初发布课改意愿通知,由学校自行选择探索方向,区教育局根据学校需求组建指导团队,开设诸如项目论证设计、同课异构、现场改课等定制化服务,让专家提供实用且接地气的指导意见,真正给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指路,让每所学校课改都能进行。
去年10月,塔影中心小学开始试点利用智能化平台为作业的资源开发、设计布置、过程管理、评价反馈等方面赋能,率先在数学学科展开实践,已取得良好成效。“课代表收齐包含当天作业的学习单后,我们使用连接了智能化平台的扫描仪把作业扫描上传云端,AI技术同步进行虚拟批改。扫描结束后把学习单放到留痕打印机上打印,虚拟批改的痕迹就留在了学习单的答题位置。”该校数学教师赵佳妮说。塔影中心小学的作业改革,就是区教育局组织专家进校论证后引导其实施的课改项目。学校在专家指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了一份关于作业改革的方案,如今通过AI赋能已逐步构建起作业的管理新样态。
出色的东林样本、梁溪经验怎样辐射给更多学校、地区?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严沛霖说,梁溪区的课改还在继续往深水区行进,不断探索有特色、有深度、有成效的课改新模式。“我们期待的是满园春色。东林小学的团队是改革先头部队,为其他学校跟进研究提供了方法、策略和路径。后期我们会挖掘基层学校的改革亮点,在此基础上孵化出更多的高质量教研科研成果,持续推进梁溪区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他说。(陈春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