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定一、刘俊
“双减”正当时,惠山区各校积极响应,勇于探索,纷纷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工作实际,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在拓宽课后服务渠道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了“双减”工作的走深走实。
◆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校的课后服务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可以以学生社团建设为依托,以基础课程改革和特色课程开发为核心,构建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人文课程、修身课程、科创课程等课后服务课程。学校可尝试让社团课程覆盖全学科全课程,保证全体师生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全覆盖,促进教师教育科研两手抓;基础必修课程保障全体学生学有所得;拓展选修、审美选修、实践选修课程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们将立德树人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将共性需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将学科育人与课程研发相结合,在整体上构建学校“五育并举”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打造全员联动的课程过程体系
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应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必要时,部分选修课程的开设可实行“走班制”,在达到全员联动效果的同时,还可以打破班级界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使课后服务形式变得多样灵活。课后服务选修课程的设置还能体现学科融合,这有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达到不同学科教师间联动、不同课程内容间融合、不同知识体系间串联,让学生学会“统整知识”,进而发展高效、立体的学习思维。全员联动也能让教师充分施展才智特长,使团结协作成为教师教研常态。
◆形成多元融通的课程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在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建立过程性评价指标。学校要鼓励学生运用自评、他评、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去发现、分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方位地剖析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保持自己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在学生的自评、互评过程中,也便于老师、家长了解学生的发展潜能,便于家校协作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基础+个性”,完善课后服务机制
学校要进一步科学建构课后服务机制,加强师资力量保障,发动教师全员参与,做好精准指导。在确保学生高效完成基础作业,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立足“五育并举”,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坚持“一班一特色”“一生一方案”,制定涵盖学业巩固、学科拓展、综合实践、素质提升的个性化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体系,使学生既能学有所获,又能学有所长。
◆“学科+兴趣”,丰富课后服务内涵
学校要积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以各类学科活动为蓝本,举办如校园读书节、数学嘉年华、校园科技节、校园艺术节、校园体育节、校园文化展示周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其对所学学科的认知,着力推动学生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双提升。如在校园读书节中,通过诵读评比、手抄报展示、读书征文、诗会、“读书之星”评选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在数学嘉年华活动中,开展一系列趣味性的数学竞赛,既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又可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素养。
◆“传统+创新”,拓宽课后服务外延
学校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拓宽课后服务的外延,创新性地引入全新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理念,让学生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接受新观点、新理念的熏陶。如创设传统人文艺术课程,让学生耳濡目染经典历史文化的同时,可积极引入职业规划、科技教育等创新课程,培养学生多元化思考实践能力。学校开设生涯指导课程,助力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明晰人生目标;再如可开设中文编程、电脑制作等社团,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开发,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等。
◆“理论+实践”,激发课后服务活力
学校坚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激发课后服务活力,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学校可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同时,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在课堂中的所学运用到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知识向生活的迁移”中做到学以致用。如可以组织学生全程参与蔬菜播种、施肥、采摘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劳动成果,增长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生物学知识,探索如何能进一步提升播种效率,提高作物产量等。(作者系惠山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