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9”三年行动专项方案发布

“四源”共治,亮出治水“施工图”

  如何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无锡亮出“施工图”。昨天,《推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根本性好转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正式发布。《行动方案》包括1个总方案和9个子方案,坚持生活、工业、农业、湖体“四源”共治,对每个“源”都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

  推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实现根本性好转,有着怎样鲜明的指标?根据《行动方案》,到2025年,太湖北部湖区水质要达到Ⅲ类;全市国省考河流断面要全部稳定达到Ⅲ类,重点断面Ⅱ类比例力争达到45%;滆湖宜兴水域水质达到Ⅳ类,营养状态力争由中度富营养改善到轻度富营养;流域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要提升到“良好”。

  为守护太湖碧波安澜,《行动方案》进一步提速增量扩面,统筹推进外源减量、内源减负、能力提升、生态修复、应急防控五方面重点工作,分成工业企业整治、入河排污口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9个子方案,确保湖体主要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

  记者注意到,每一个子方案都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比如,工业企业整治方面,2024年要实现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应分尽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上,到2025年,化肥施用量要较2020年减少3.0%,农药施用量较2020年削减2.5%,秸秆离田率达到2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新一轮河道治理上,到2025年,全市共实施81项水系连通工程,完成158条重点河道、约2800万立方米疏浚任务,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和劣V类河道。

  太湖底泥是导致“蓝藻之患”的重要因素,清淤捞藻是削减太湖内源污染的关键举措。太湖生态清淤子方案提出重点清除污染严重、释放明显、对太湖水质污染影响显著的底泥,至2030年全市完成太湖生态清淤总量不少于3456万立方米,其中今年完成量不少于350万立方米,并积极探索淤泥资源化利用,推进湖滨生态(湿地)带试点建设,有效解决淤泥出路。应急防控子方案进一步推进监测预警体系现代化和数字化水平,强化重点区域“近岸打捞+离岸控藻”能力建设,完善蓝藻“挡、引、控、捞”体系,(下转第2版)

  “四源”共治,亮出治水“施工图”

  (上接第1版)依托太湖流域水治理实验室加强蓝藻发生机理等研究,为蓝藻湖泛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紧抓“修复”,为湖体“扩容”。生态保护和修复子方案以推进湿地保护和矿山修复为任务主线,为治太贡献生态修复领域的解决思路。根据方案,我市三年总计要完成废弃矿山治理795.86公顷;2023—2025年,全市湿地保有量不低于10.75万公顷,新增省级湿地公园1处、湿地保护小区3处,湿地修复面积4000亩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力争达到73%,每年生态安全缓冲区梳理项目不少于15个。

  “无锡的《行动方案》比省里的要求更高、内容更细。”市太湖办人士举例说,省里要求2024年底完成涉磷整治工作,而我市今年年底即将全面完成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任务。此外,《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区100%建成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城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这也走在了《省方案》的前面。

  太湖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必须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一轮治太工作已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将积极推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努力实现淤泥藻泥资源化突破,并加大对蓝藻暴发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实现更高质量“两保两提”,努力给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

  (陈菁菁、夏昊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