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科创周刊

与未来技术学院的合作层层递进迈向新境界——

一起向未来 培育新动能

  □本报记者 崔欣润

  面向未来,无锡正集聚更多创新资源。

  8月下旬召开的2023未来技术合作(无锡)大会,是场分享未来技术的盛宴,也是场抢先布局未来产业的盛会。一批新项目的落地、产学研合作的牵手,折射出城市向未来的进击之心,也折射出这座本土高校资源并不“富有”的城市,对高校创新资源孜孜以求的态度。自无锡成为全国首个与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全面合作的城市以来,校地合作正层层深入。伴随着一批新合作项目的落地,不仅是人才、项目、技术的输入,更带来新视角、新工具、新模式,从而形成“一起向未来”的创新力量。

  新视角:获得更多创新前沿阵地的重要信号

  2023未来技术合作(无锡)大会结束有段时间了,而不少板块的科技工作者印象依然深刻。大会期间,一次次“听会”听到了创新前沿阵地的信号;一系列瞄准未来的前沿技术演讲,为当下产业发展打开了新的视角。

  大会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分别围绕“创新驱动转化,技术引领未来”“定义·未来”“共融互联 智能制造”“未来机器人”四个主题,展开了一场未来技术学术沙龙大讨论。其中就有不少看点。

  智能制造还会有哪些发展趋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欢表示:“未来制造的模式就是随时随地、即插即用、机器协同、人机共融。”赵欢教授的团队在机器人的测量加工一体化、人眼脑协同、人机混合智能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比如,该团队开发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离线编程软件,这套软件具备示教学习、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辨识、仿真等一系列功能,目前已在多个大型制造类企业中得到应用。

  未来的生命科学,有哪些创新创业新空间?脑科学被视为人类的“终极科学问题”,具有无与伦比的复杂性,脑科学研究也是一门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学科。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程和平教授在演讲中提出,大科学时代的生命科学特别需要新工具、新型研究平台。新工具的开发、新范式的探索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将为提升我国生物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实现高端生物医学仪器装备的“中国创造”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对于身处产业之中的人们来说,这不是科普,这是来自创新前沿“真枪实弹”的信号。一些科技工作者、科技创业者都表示,这对下一步的工作有重要启示,“更多地去理解其中的学术逻辑链,来重新审视当下实际与未来趋势如何更好衔接”。还有一些受访的创业者表示,此次参会有助于找到未来发力点、优化研发思路,“期待更多高端学术演讲,让我们走在创新创业之路上,更有方向与底气”。

  新种子:让一批优质项目加快落地开花

  产学研合作是校地之间的经典话题。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在此次大会上发布十项合作成果,均是高校教师较为成熟的科研项目且经过筛选,很有希望在无锡落地,包括光纤锂离子电池监测、基于MEMS传感器等项目。

  不仅是大会之上,随着无锡与未来技术学院的合作渐深,将有更多优质项目加快落地开花。来自天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可与轮毂电机高度集成的一体化轻量化冷却系统,正计划通过天津大学无锡研究院将项目落地。轮毂电机是分布式驱动技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被认为是未来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最佳解决方案之一。其特点是将驱动电机集成于汽车轮毂内部,相比于传统汽车和集中驱动式电动汽车,省略了差速器和传动轴等部件,可实现整车的轻量化和电气化。

  “项目的重点在于轮毂电机的高集成化,这将导致散热困难、设备过热。而我们团队开发了可与轮毂电机高度集成的一体化轻量化冷却系统,可将电机、附属电控系统、冷却系统等部件全部集成到汽车轮毂内。该技术在实现高效冷却的同时可以大幅降低整个系统的重量。”天津大学副教授陈志豪介绍。

  目前,该项目已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团队将依托天津大学无锡研究院进行相关技术的实用化开发,促进该技术落地。落地无锡,是比较了不同城市之后的优选。陈志豪表示,一方面,无锡对未来技术给予大力支持,在此发展更有保障;另一方面,无锡地区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链完善,可全方位保障本项目技术落地。

  优质项目正进入持续输入状态。8月底,天津大学无锡研究院举办了首批项目路演评审会,来自产业、技术、金融等不同领域的评委对项目落地的可实施性进行了评估。9月初,第五届天津大学校友创新创业大赛无锡行业赛决赛举办,将高校师生、校友优质创业项目集聚于无锡,涉及储能技术、燃料电池、机器人等新兴技术领域。

  新模式:“2+1”共同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人才,是无锡与未来技术学院合作中的重要一课。围绕面向未来的人才究竟要如何培养?这场大会也释放出不少观点和信号。其中一个共识是: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对优秀人才的关注与吸引,可能也需要新的思维和模式。

  新颖的项目孵化方式,正在高校中试水。一些风投或者创投机构建设专门孵化器,邀请大学生入驻创业。比如华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对面的光谷高科大厦里,就有专门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及其研发进展的投资人。

  风投机构已直接在学校对门“抢先”发力,可见争夺优秀人才的激烈程度。那么,一座城市如何探索新的引才模式?

  “‘2+1’是我们与未来技术学院的合作模式,即给予每家学院2类政策资金支持、共建1个基地,与校方开展未来技术和产业决策咨询、产学研合作、大学生无锡社会实践等工作。”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中,无锡各板块已经启动大学生实习实践无锡基地建设。今年暑假,就有上海交大、华科大等高校未来技术学院的学子来锡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中科大、华南理工等高校未来技术学院的无锡之行也在计划开展中。此外,江阴高新区出资2500余万元,并提供2500平方米场地,与哈工大威海校区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未来技术江阴创新基地”,包括学生社会实践江阴基地、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和产教融合基地三个方面,打通校企通道,引导高校创新成果在锡转化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