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以精神文明建设浸润百姓高品质生活

亮出城市文明永恒的底色

  一座城市,核心在人。观察城市文明的尺度,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更要看万家忧乐拼出的“地平线”。延长路边免费停车时长,为群众留足“一碗面的时间”;拓展夜间文明实践,打好服务群众的“加时赛”;百姓“出题点菜”、政府“督办响应”,办好“微幸福”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百姓的笑容是最好的成绩单,也是见证城市文明最本质的底色。无锡立足以人为本惠民、持之以恒创建,在打造精神文明高地的征途上,迈着坚实而笃定的步伐。

  聚焦民生关切,锁定城市治理“坐标轴”

  本月起,《无锡市机动车停车便民惠民十项措施》正式实施,市区道路停车泊位免费停放时间从15分钟延长至30分钟,其他停车设施免费停放时间规定不少于30分钟。政策一出台,市民立刻点赞:“可以定定心心在路边店里吃碗早面了!”多家医院的停车收费政策也进行了试点优化,医院腾挪职工停车位让给就诊患者使用等举措刷新就诊停车体验,让市民就医更从容。

  新学期伊始,锡城家长们的接送等待“温馨升级”。地处寸土寸金老城区的连元街小学校外原有店铺改建家长等候区,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门口打造“风雨长廊”,新吴区新安实验小学近1000平方米等候区设置亭棚、座椅和饮水点……通过微改造,一批学校家长等候区集中“上新”,让接送孩子的家长有座可坐、有处可逛、有景可看,同时解决了学校周边接送环境混乱、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

  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立足这一出发点,我市不断强化为民利民创建导向,根据民生关切划定城市治理的“坐标轴”,从细小处着手创新实施“微幸福”工程,解决市民急难愁盼。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我市已累计征集实施“微幸福”民生项目4558件。国家统计局无锡调查队今年6月问卷数据显示,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的满意度达99.5%。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风光旖旎的古运河上,一艘艘游船化身“夜间行走红色课堂”,(下转第2版)

  亮出城市文明永恒的底色

  (上接第1版)乘客们在红色讲解员的娓娓讲述和两岸风光的包裹中体验“有声有色”的文化传承之旅。今年以来,我市创新打造“太湖夜谭”“东林夜读”“二泉夜韵”“运河夜游”“文明夜市”等文明实践夜间模式,点亮文明实践“夜明珠”。

  文明实践不仅服务群众“全天候”,还做到各个群体“全覆盖”。今年暑期,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等单位围绕“强国复兴 童心逐梦”主题,精心准备了1500多项“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假系列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延伸到青少年身边“最后一公里”的各类活动,以沉浸式主题宣讲、互动式打卡体验等形式,让未成年人在社会课堂里拓宽视野、收获成长。

  把基层治理融入文明实践,以文明实践赋能基层善治善为,这是无锡推动文明创建全民参与的路径选择。近日,不少市民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着自家小区评上“星级楼道”的喜讯。我市开展“星级楼道”评定活动,组织发动3万名楼道志愿者,通过楼道文化建设、邻里守望相助、推广垃圾分类、楼栋自治协商,激发市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涵育文明“微细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时效+长效,治理数字化推动创建现代化

  小区电梯内监控设备焕然一新、“四乱一高”线缆消失了、破损台阶平整了……最近,家住惠山区前洲街道新洲家园的居民们接连发现一件件“小惊喜”“小确幸”。今年以来,街道通过百姓“出题点菜”、政府“督办响应”的方式,“小事速办、打包快办”,让百姓在身边不断更迭的细节中感知城市温度。

  依托数字化治理手段推动创建现代化,无锡精准发力,不断提高创建时效。近日,无锡交警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线“听我一言”板块,更加方便群众反映问题、申诉违法、咨询业务,更快回应群众“急难愁办”的交通问题。依托12345文明创建直通车、文明随手拍等线上平台渠道,我市发动市民积极上报身边问题线索,快速响应、及时整改,年均处理相关工单20万件次。

  创建有时效还要有长效,我市坚持高位统筹,突出文明城市“一把手”工程定位,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文明城市创建相关工作,落实市领导挂钩联系机制。《关于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意见(2021—2023)》制定出台,构建了“1+3+N”工作责任体系(即“一把手”责任、3层责任架构、N个责任细分网格),确保顶层设计不漏项、条线管理不缺位、属地兜底不失职,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全市创建办专班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今年上半年共发布红榜10个、黑榜8个,持续提升创建工作的精细度颗粒度。(朱冬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