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教育周刊

以“信”扎根,以“行”致远

开学第一课,江南大学校长精彩寄语

  近日,江南大学举行2023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2023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今年,江南大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5220名本科新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4066名硕士研究生和543名博士研究生新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为他们开讲开学第一课。

  “信”有恒,“行”则至

  在江南大学2023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节选)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从踏入校门那一刻起,我们就是一家人,“江南人”成为我们共同的名字与独特的印记。大家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在“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首次进入全球高校400强。在江南,你可与良师一同探求科学真谛、领悟人文奥义,他们中有如陈坚院士一般,经年累月躬耕食品生物技术和发酵工程研究致力于让老百姓“吃好饭”的科学大家;有如谢玉梅老师一般,带领学生先后赴五十余县百余村调研的资深教授。我相信,在无锡、在江南,你们会成长为“知责任者、行责任者”的新江南人。

  同学们总爱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相信在未来的四年甚至更久的时光里,你们会在江南这片沃土上,转出属于自己的华美篇章。在此,我向同学们提三点希望:

  一是信仰立魂,在立志笃行中锤炼“德与格”。

  人无精神不立,精神的力量蕴藏着创造一切的势能,有崇高的信仰,才能有勇毅的行动。我们看到,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半导体传感器件与集成电路研究团队,当中国空间站某控制系统需紧急研发核心芯片时,他们毫不犹豫扛下大任,夜以继日,艰苦攻关,仅用4个月就圆满完成了项目任务。临危受命时的一句“我来!”是他们“国有所需,我必前行”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他们科技兴国的坚定信仰。

  二是信念筑基,在躬身力行中磨砺“知与行”。

  江南人始终怀揣崇高理想信念,与时代共向同行。在他们中,有北京冬奥会火炬手、2013级本科生林诗凌同学,她将人工智能影像与体育运动相结合,推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全球化。在他们中,还有“校长特别奖获得者”、2019级本科生张喆同学,他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以扎实的本领接过低碳环保大旗,用科技创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本科期间即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同学们,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三是信心固本,在明辨善行中练就“勤与恒”。

  江南学子笃学以求真,尚行以求实,一直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你们的学长,2019级本科生龙腾同学,携笔从戎归来后,深知行动才是治愈恐惧的良药,分秒必争,发愤图强,最终实现了学业绩点由2.4到3.9的突破,用“奋斗”为自己正名。此外,在今年6月份毕业的本科生中,我校有52个宿舍实现全员升学。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江南人,希望你们秉持“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以“信”扎根,以“行”致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奋进向未来。

  科技所趋,志之所向

  在江南大学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节选)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国之所需,吾志所向。作为一名研究生,大家应该主动扛起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在此,我向大家提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你们不负韶华,涵养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怀。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我校食品学院姚惠源教授在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食品科研五十多年,从“速煮米”“免淘米”“营养米”的成功上市,到“稻米及其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项目的广泛应用,姚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食品强国梦的初心使命。

  同学们,希望大家能将自己的学术梦想植根于“国之大者”,不断增强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聚焦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扎根科研土壤、回应国家需求,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报国的青春抱负落实到科学研究的行动中。

  二是希望你们不畏艰辛,提升科技报国的科研素养。

  我校生物工程学院伦世仪教授,作为我国发酵工程领域的首位院士,与发酵工程相濡以沫一辈子。青年时期,为了更好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他勤奋求实、锐意进取,不分昼夜地自学了俄语和日语,只为能够及时掌握国际工业发酵的前沿动态,这也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学们要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坐得住,沉得下”的钻研劲,“立得住,行得远”的坚韧性,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三是希望你们不负重托,勇担科技报国的创新使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校附属医院吕国忠教授,从事烧伤整形外科工作近40年,抢救了烧伤面积大于50%的危重病人5000余例,他自主研发用于有效封闭创面的“仿生皮肤”,实现了我国创面修复理念的重大革新,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并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让中国烧伤外科整体水平向世界一流进一步靠拢。

  同学们,希望大家能够树立敢于创新的雄心壮志,围绕破解“卡脖子”难题,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处理好学术研究的“苦”与“乐”,学术规范的“道”与“术”,学术成果的“质”与“量”,励志成长为首屈一指的科技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