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把无生命的泥土捏成有生命的艺术品

———深切怀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涟

  □许铁军

  在庆祝第39个教师节之际,惊悉喻湘涟大师西去的噩耗,悲痛难抑。

  和喻大师相识,与其说是偶遇,不如说是有缘。记得是2015年的秋天,经同学介绍,我到梅园附近一中医诊所进行理疗,喻大师亦是那里的“常客”。有一天下午,我见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从侧门蹒跚走来,与她相熟的医护和病友纷纷打招呼:“喻大师来了啊。”“大家好!”她微笑作答。我旁边正好有个空位,她便慢慢地放好拐杖与背包,坐了下来。仰慕已久的大师就这样坐在了身旁,让我很惊喜。

  我向大师作了自我介绍。她向我述说手捏泥人的门道,我听得津津有味。如此这般,每周三次、每次三小时的零距离交流,持续了一年半时间。当时我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作,学校领导正考虑安排“非遗进高校”课程,最理想的项目便是惠山泥人。

  “如何让国家级非遗项目惠山泥人传承下去?与高校合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人才、场地、经费、传承、研究都是高校的优势,大师可以发挥技艺精湛高超与教学传授的优势。大师加上高校,有利于非遗传承保护与研究。”就是这番客观而真诚的话,初步说动了喻大师。随后,校领导又与大师面对面商谈了合作事宜,双方一拍即合。

  2018年4月,无锡商院“锡韵创意工作坊”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喻湘涟大师担任艺术总监。在她精心而巧妙的构思并悉心指导下,工作坊团队以“惠山泥人游礼无锡”为创作主题,在保留惠山泥人“阿福”“阿喜”及省级非遗项目无锡纸马等无锡特色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作品融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与创新工艺,充分展现了学生们传承弘扬无锡非遗文化与历史的艺术素养、五彩斑斓的创意理念和勇于实践的创客精神,最终荣获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类全国一等奖。

  参演前一天,喻大师不顾年迈体弱,同我们一起乘高铁前往上海。抵沪后,让她在宾馆好好休息,她却坚持马上去现场熟悉场地,把材料和工具提前送进场。4月16日参演当天,喻大师与爱徒小华早早来到展演区,摆开阵势,进行老戏文、现代芭蕾的泥塑制作展示,吸引了众多兄弟院校团队成员与参观者的眼球。

  2018年12月,无锡商院承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艺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近百所职业院校的领导、专家、非遗大师等400余人齐聚此间,聚焦传统技艺,共商传承发展良策。在传统技艺技能展示活动现场,42个非遗项目集中亮相,喻大师与爱徒的手捏戏文展示,让来宾们大饱眼福,赞不绝口。

  学校非遗学习传承基地“成蹊园”的建设,也离不开喻大师的热心指导、无偿捐展。“成蹊园”在2018年建成后的几年里,先后接待了国内外参观团队百余批次。每当有重要来宾时,喻大师总是爽快且愉快地接下接待任务。如今,这里已成为校园非遗文化的传播窗口和“网红打卡地”。

  在我退休后带回的资料中,有一份2005年3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推荐表。其中,钱绍武教授的鉴定推荐意见精辟至极:喻湘涟是“无锡惠山泥人”的杰出代表。她传承有序,艺出名门,又积累了五十余年的艺术实践,技艺已入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土生土长,熟悉无锡的民风习俗,因此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渗透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她本身经历巨大社会变革,对世态人心了解得入木三分。她的作品虽小,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都刻画入微,生动传神,尤其因她心地善良,所以更多地看到人们美好和善良的一面。她的创作也使人们觉得亲切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我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无锡泥人的杰出传承人。

  在与喻大师几年的频繁接触相处中,我成了她工作室的常客。学校每次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时,我也会陪着来宾去坐坐、聊聊。喻湘涟大师工作室位于无锡市民族工商业档案馆内,各类奖牌、大师证书、泥人作品琳琅满目,还有造型独特的制泥工具以及关于惠山泥人的书籍刊物。

  和喻大师一起理疗期间,她向我讲述了很多惠山泥人的历史故事与她的家族传承。

  惠山泥人相传始于明代,尤以戏文泥人最具特色,塑彩传神,独步全国,是民族艺术之瑰宝。喻大师自幼承袭名家蒋金奎,后又拜著名手捏戏文名家蒋子贤为师,从业60多年来朝夕不懈,精益求精,不盲从于商业潮流,坚守着传统技艺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呈现地域特色和人文美感。她每天在工作室工作十多个小时,中午一般自带饭菜,几乎没有休息日,哪怕春节期间,一般年初二在家就坐不住了。

  我曾问她:“是什么力量令你如此酷爱与痴迷于惠山泥人的创作?”“一句话,只为惠山泥人的传承。我一年四季、一天到晚满脑子都是泥人,只有投入全部身心,沉浸于创作,才能捏出有生命的泥人。”

  关于收徒,她说早期在江南大学招过两名学生,基本条件都不错,也有灵性。跟她学了两年多,上手较快。后来因待遇问题,她们为了更好地生活与发展,无奈离开了这一行当。

  与无锡商院合作后,喻大师曾让我在校内开展招聘惠山泥人传承人的宣传工作,结果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两名学生报名并在大师工作室接受了面试。“感谢你俩对惠山泥人的喜爱,自己决定后再回去征求一下家长的意见。”不出所料,两位学生的家长考虑到职业生涯的前途,最后都作出了放弃的决定。

  公开招收徒弟、传承人涉及诸多问题,后继乏人的局面迫在眉睫。因此喻大师把惠山泥人的技艺全部传授给了她的外孙华天骅。同时,她将非遗带进校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匠人精神,让更多年轻人在泥塑艺术中获得身心的滋养。

  喻大师不仅潜心创作,还善于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在我的专栏资源夹里,收藏了喻大师生前几篇关于惠山泥人的论文,《浅谈惠山手捏泥人技法特征》(1985年)、《“扁”与“圆”——惠山泥人的传统造型特征随笔》(1990年)……这些论文是她几十年妙手人生的技艺性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研究价值,我已把它们打印成集。此外,喻大师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传播推广非遗文化,她经常在校内作非遗专场报告,我曾多次以报告会主持人的身份与她同台“唱戏”。每一场报告或讲座前,她都认真备足课,谋篇布局,数据、案例、互动环节……每一场报告或讲座都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愿喻大师一路走好!天堂里又多了一双捏泥人的妙手。